第17部分(第1/4 頁)
167
附錄(一) 《巴齊裡阿達》的重要節段561
和焦灼。沒有哪一種快樂而不顯示恩主的寬宏和存在。
誠然,我們不能清清楚楚地象認識和指出父親與朋友那樣去認識和指出那個做了那麼多善事的造物主。但是我們要那樣去認識抱著迫切心情自動為我們服務的存在者,又有什麼必要呢?如果這個存在者比我們有能耐,他無疑也會超乎我們的認識能力的。如果說,在我們看來象無限之光中的一點火星的東西我們都不理解,我們又怎麼能夠憑藉照到我們身上的微弱的光芒來了解浩瀚的光海呢?既然我們除了透過神的恩賜便沒有別的方式去認識神,那麼就讓我們利用能夠給我們提供某種賞心樂事的全部生命時光吧。
上帝把宇宙獻給全體人,也獻給每個人,獻給各種族全體中的每個人。他的恩德是如此浩蕩,全體人一道也無法領受完畢,而且如果行動一致,也不會在這一享受中彼此損害。
那個全體人都屬於他的天主,是不需要人們任何東西的。
可是,由於我們會因受恩而感動(因為我們有理性,有著無疑非常聰明,本質十分善良的理性)
,什麼都不需要的天主樂於向人類大量施贈,高興地看到他們無處不受恩。天主喜歡看到他們為此而受感動,喜歡看到他們感恩戴德。他要在人們心裡點燃的正是這種火焰,這就是在活祭壇上閃耀著的供奉他的祭祀之火。下面就是其儀式:宇宙是上帝的住所。他的全部能力等於教堂。只要我們從睡夢中醒來睜開朝向陽光的眼睛,我們就受到光華奪目的天幕的眩照。有時我們用歌聲去讚頌他,而更多的是不斷以比樂聲更雄辯、更迅速的思念對他頌揚,這就是我們對於至高主宰所表示的最初的敬意。
我們的餐桌擺滿鮮果和美酒,這
168
61自 然 法 典
就成為我們的祭壇和祭品。我們的祭祀是利用這些物品保養自己並享受與此不可分開的愉快。我們的意識就是我們的祭司。它以最有說服力的方式指點我們。普通人啊,讓你們自己充分感受造物主的恩德吧,模仿造物主的仁慈吧。每當我們讚歎“這東西多美,多好,多妙!”的時候,我們表達的是感激之情。我們集中力量從事生活必需的勞動,這就等於在準備祭品。休憩和娛樂就是我們的節日。總之,我們全部行動構成了持續不斷的祭祀。
各民族之所以趨向於給神的總觀念加上新的稱謂,那是因為我們把自己所重視的東西歸於上帝的緣故。自從私利和偏見使人愛上饋贈和榮譽,自從人樂於看到自己同類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人便以為上帝也被同樣的尊崇所打動。在按每個人的地位、權勢、財產、權利進行分配的觀念之上形成了這麼一種公平觀念:儘管它的規則是專橫而多變的,但它卻把自己的意願加在不變之主的身上。它懲罰對於它所建立的秩序來說是罪惡的那些行動,因為這類行動要推翻現存的秩序。它以為無窮智慧之主和它一樣見識短淺,也會生氣而且會懲罰同樣的罪過。
胡亂採取的措施必然導致一片混亂,隨之而來的是在按照不穩定原則安排的社會的成員中間不斷交替地出現犯罪和贖罪的行動。
在你們的共和國中,一個人只有捨棄他取得的東西或只有不要那些足以顯示出比他高貴的人的東西,才能彌補自己對於別人的過錯,才能承認某一主人的威望或權勢。人以為自己割愛某些財物便可以打動擁有一切的神。由於他沒有什
169
附錄(一) 《巴齊裡阿達》的重要節段761
麼可交給神,於是好象自己作踐自己似的,他破壞、毀掉他獻給一切幸福之源的東西,似乎他認為由此就可把自己的獻品歸到這個廣闊的胸懷之中。
上帝給人們指出了幸福的恆定之點,即自然。人們有可能偏離它;而離開這條幸福的途徑,那就是謬誤、罪惡,懲罰也就同時而來。災害、痛苦以及慾念平靜時的惋惜、懊悔並不是某一滿足自己記仇心理的主人的無謂報復,而是在發出勸告:要回到那種人們那時比作貧困的狀態中去。
法律分割人類,用暴力將其削弱。法律要想讓其七零八碎的各部分服從於整體不存在就行不通的規則。這無異於想不加粘聯就要把沙固定下來。法律向人宣佈:“你要是犯罪,你就得完蛋。”而它卻使人處於非犯罪不可的境地。
你們的法律的可怕威脅阻止不了人們去違犯它。你們以神的名義造出來的威脅更為嚇人,可也遏止不了犯罪。如果有誰是好人、善人,那他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