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2/4 頁)
。
(5)根據文意,疑“以”前奪一“何”字。所行者異:做的跟人不同,即有口齒而不吃喝東西。
(6)性:這裡指“人的自然稟性”。
(7)蚤:通“早”。
【譯文】
人生下來,就稟承了會吃喝的本性,所以身體的上部有口齒,身體的下部有排洩的器官。口齒用來噍食物,排洩器官用來排洩。遵循“食飲之性”的人算符合自然常規,背逆“食飲之性”的人要算違反生理本能。失掉了從天稟受來的元氣,怎麼能夠長壽呢?假使王子喬生來就沒有口齒與排洩器官,稟受的特性跟人不同;本性跟人不一樣,尚且不能說是長壽,何況他身體跟人完全相同為什麼會在吃喝的行為上與人兩樣呢?要說他能成仙,就不符合人性的實際情況。人不吃東西,就像身上不穿衣服一樣。穿衣服是為了溫暖面板,吃東西是為了填飽肚子。面板得到溫暖,肚子填飽了,精神才煥發。如果肚子受飢捱餓,面板受寒受冷,就會有挨凍受餓的危害。挨凍受餓的人,怎麼會長壽呢?況且人生下來,就靠食物來保養元氣,就像草木一發芽就靠泥土保養元氣一樣。拔掉草木的根,使它們離開土地,就會乾枯而早死。封掉人的口,讓他不能吃東西,就會飢餓而死去。
【原文】
24·25道家相誇曰:真人食氣。以氣而為食,故傳曰:食氣者壽而不死,雖不穀飽,亦以氣盈。此又虛也。
【譯文】
道家互相誇耀說:仙人吃氣。用氣能當食物,所以傳書上說:吃氣的人長壽不會死,雖然他們不用五穀填飽肚子,但可以用氣充實身體。這又是句假話了。
【原文】
24·26夫氣謂何氣也?如謂陰陽之氣,陰陽之氣不能飽人。人或嚥氣,氣滿腹脹,不能饜飽(1)。如謂百藥之氣,人或服藥,食一合屑(2),吞數十丸,藥力烈盛,胸中憒毒(3),不能飽人。食氣者必謂“吹呴呼吸(4),吐故納新(5)”也。昔有彭祖嘗行之矣(6),不能久壽,病而死矣。
【註釋】
(1)饜(y4n宴):吃飽。
(2)合(g7各):用竹或木做成的圓形或方形的量器。十合為一升。屑:碎末。(3)憒(ku@潰):心煩,難受。
(4)呴(x(須):張口出氣。吹呴呼吸:即呼吸。
(5)引文參見《莊子·刻意》。
(6)彭祖:傳說中的人物。說他姓海В╦i3n簡):名鏗,顓頊的玄孫。生於夏代,活到殷朝末年已有七百六十六歲(一說有八百歲)。殷王任他為大夫,但託病不問政事。以前人們把他當作長壽的象徵。事見《神仙傳》、《列仙傳》。
【譯文】
那麼這氣指的是什麼氣呢?如果說是陰氣和陽氣,而陰氣和陽氣不能使人吃飽。人有時吞下一口氣,會感到滿腹氣脹,卻不能充飢。如果說是各種藥物的氣,那麼人有時服藥,吃下一合藥末,吞了幾十顆藥丸,藥力猛烈,胸中只會感到中毒難受,並不能使人吃飽。吃氣的人一定要說“呼氣吸氣,吐出已有的納進新鮮的”。昔日彭祖曾經奉行過,但不能永久長壽,終於得病死了。
【原文】
24。27道家或以導氣養性(1),度世而不死,以為血脈在形體之中,不動搖屈伸(2),則閉塞不通。不通積聚,則為病而死。此又虛也。
【註釋】
(1)導氣:導引形體,以舒血脈之氣。這裡可以理解為練氣功。
(2)動搖:這裡作活動講。
【譯文】
道家或者用練氣功來保養生命,成仙不死,認為血脈在身體中,如果不活動,不彎曲舒展,就會閉塞不通。血脈積聚不通,就會生病而死亡。這話不真實。
【原文】
24·28夫人之形,猶草木之體也。草木在高山之巔,當疾風之衝,晝夜動搖者,能復勝彼隱在山谷間,障於疾風者乎(1)?案草木之生,動搖者傷而不暢(2),人之導引動搖形體音,何故壽而不死?夫血脈之藏於身也,猶江河之流地。江河之流,濁而不清;血脈之動,亦擾不安(3)。不安,則猶人勤苦無聊也,安能得久生乎?
【註釋】
(1)障:被遮隔。
(2)暢:通達,順暢。這裡是正常生長的意思。
(3)疑“擾”後脫一“而”字。“擾而不安”與上文“濁而不清”相對,可證。
【譯文】
因為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