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頁)
,能以冬時使天熱乎?變復之家曰(15):“人君秋賞則溫,復罰則寒。”寒不累時則霜不降,溫不兼日則冰不釋(16)。一夫冤而一嘆,天輒下霜,何氣之易變,時之易轉也?寒溫自有時,不合變復之家。且從變復之說,或時燕王好用刑(17),寒氣應至;而衍囚拘而嘆,嘆時霜適自下。世見適嘆而霜下,則謂鄒衍嘆之致也。
【註釋】
(1)以上事參見《後漢書·劉瑜傳》注引《淮南子》。
(2)雨:此複述上文“仰天而嘆,天為隕霜”。故疑“雨”是隕(霣)的殘字。又下文“一仰天嘆,天為隕霜”,可證。
(3)解:這裡是發出的意思。吁嗟(x&ji5虛接):嘆氣的聲音。
(4)壹:同“一”。
(5)曾子:參見2·2注(18)。他以孝著稱,但卻經常受到父母的歧視和虐待。伯奇:參見2·5注(20)。
(6)上文言“曾子見疑”、“伯奇被逐”,故疑本句“疑”字下奪一“逐”字。本句“疑、逐與拘同”和下句“吟、歌與嘆等”正好對文,可證。
(7)雨:疑作“隕”。詳見注(2)。
(8)申生:春秋時晉獻公的太子。獻公寵愛驪姬,而驪姬想立她的兒子奚齊,便誣陷申生,申生自殺。參見《史記·晉世家》。
(9)參見《國語·晉語二》、《史記·吳太伯世家》。
(10)動:疑是衍文。本句“不為二子感”,正好與下文“獨為鄒衍動”對文,可證。
(11)伯奇:根據文意,疑“伯”為“何”之形誤,“奇”為“其”之音誤。
(12)熯(h4n汗):焚燒。這裡是點燃的意思,爨(c)an竄):用火煮東西。鑊(hu^或):古時指無足的鼎,作用相當於今天的大鍋。
(13)倚:《白孔六帖》卷三引《論衡》文作“持”,可從。
(14)醜:類似。
(15)變復之家:指主張用祭祀祈禱來消除自然災害和異常現象的人。
(16)兼:這裡是連續積累的意思。
(17)燕王:指燕惠王。
【譯文】
傳書上說:“鄒衍沒有罪,卻被燕王囚禁,正當夏天五月,仰天長嘆,天因此降霜。”這跟杞梁妻痛哭使城崩塌,沒有什麼不同。說他沒有罪被囚禁,正值夏天而仰天長嘆,是事實;說上天為此而降霜,不是事實。萬人張口一齊發出嘆氣聲,尚且不能感動上天;鄒衍一個人受冤枉嘆一口氣,怎麼就會下霜呢?鄒衍的冤枉不會超過曾子和伯奇。曾子被疑忌就低聲哀吟,伯奇被放逐就高聲悲歌。疑忌、放逐跟囚禁一樣,哀吟、悲歌與嘆氣等同。曾子和伯奇不能招致寒冷,鄒衍是什麼人,唯獨他能降霜?被放逐的冤枉,尚且不值得說。申生自殺,伍子胥割頸,一個忠心孝敬被賜死,一個真心效忠被誅殺。臨死的時候他們都有話說,話說出口,與仰天長嘆沒有兩樣。上天不被他二人感動,唯獨被鄒衍感動,難道是上天痛心被囚禁,而不哀憐流血嗎!為什麼那冤屈悲痛相似而上天所感動不一樣呢?點一個火把燒一大鍋水,整天不會熱;拿一尺冰放在廚房中,整夜不會冷。為什麼呢?因為微弱的感觸不能觸動巨大的東西。現在鄒衍的嘆氣,不過像一個火把、一尺冰,而上天的巨大,不只像一鍋水及廚房一類東西。一仰天長嘆,天就會降霜,是什麼天這樣容易感動,是什麼霜這樣容易降下?悲哀跟快樂相同,歡喜與憤怒一樣。鄒衍發出怨痛的聲音,能使天降霜,那麼假使鄒衍受到意外的賞賜,仰天大笑,能在冬天使天變熱嗎?談變復的人說:“人之君子秋天受賞則天氣溫暖,夏天被罰則天氣寒冷。”寒氣不累積多時則霜不會降,暖氣不連續幾天則冰不會化。一個人被冤枉而嘆一口氣,天就下霜,是什麼氣候這樣容易改變,是什麼時節這樣容易轉變?氣候的寒冷與溫暖自有一定時節,這與談變復的人的說法是不相合的。姑且聽從變復的說法,或許燕惠王好用刑,寒冷的氣候應該來了;而鄒衍被囚禁長嘆,嘆氣時霜正好自己降下。世人看見正好在鄒衍嘆氣的時候霜下起來了,就說是鄒衍嘆氣所導致的。
【原文】
19·9傳書言:“師曠奏《白雪》之曲(1),而神物下降,風雨暴至,平公因之癃病(2),晉國赤地(3)。”或言:“師曠《清角》之曲(4),一奏之,有云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5),墮廊瓦(6),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乎廊室(7),晉國大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