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亦得火焉。夫鉤月非陽遂也(12),所以耐取火者(13),摩拭之所致也。今夫性惡之人,使與性善者同類乎?可率勉之,令其為善;使之異類乎?亦可令與道人之所鑄玉,隨侯之所作珠,人之所摩刀劍鉤月焉(14),教導以學,漸漬以德,亦將日有仁義之操。
【註釋】
(1)天:疑當作“夫”,形近而誤。道:這裡指萬事萬物產生的原理和方法。真:自然形成的。偽:人為的。
(2)《禹貢》:《尚書》中的一篇。“�焙蟆短�接�饋肪戇恕鷂逡�堵酆狻肺撓小礙G,玉也。琳,珠也。琅��櫓��病!笨紗印U擼骸渡惺欏び砉薄肺藪俗鄭�紗印�
(3)消爍(shu^朔):熔化。五石:據《抱朴子》記載,指丹砂、雄黃、白礬、曾青和磁石。
(4)隨侯:指周代漢水東岸姬姓隨國的一個君主。
(5)教:法術。
(6)意:意義,含義。加:超過。
(7)陽遂:據雀豹《古今注·雜注》上說,是利用陽光取火的凹面銅鏡。參見《淮南子·天文訓》。
(8)五月:復歷五月,古人認為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丙午:古人用天干(甲、乙。。壬、癸)與地支(子、醜。。戌、亥)相配紀日。今人記日說,五月某日;古人記日則說,五月丙午日。按陰陽五行說,丙和午都屬火,所以認為“五月丙午”這天是一年中陽氣火氣最旺盛的日子。
(9)消煉:熔化。消煉五石:據《抱朴子·登涉》記載,古時鍊銅鑄器要加入五石。
(10)比:《太平御覽》卷二二引《論衡》文作“此”,可從。
(11)今妄以刀劍之鉤月:本書《亂龍篇》作“今妄取刀劍偃月之鉤”,可從。偃月:半月形。
(12)鉤月:疑當從上注(11)作“偃月鉤”。
(13)耐(n6ng能):通“能”。
(14)鉤月:疑當從注(11)作“偃月鉤”。本書《亂龍篇》有“刀劍偃月鉤”,可證。
【譯文】
道有自然形成的,有人為的,自然形成的本來一開始就與天意相符合,人為的是人施加了智慧和技巧,但它與自然形成的沒有什麼兩樣。拿什麼證明呢?《尚書·禹貢》上說的“璆琳琅�保�G,是美玉。琳,是真珠。琅��嗨浦欏U廡┍糾詞塹乩鐨緯傻模�嫻撓窈橢欏H歡�廊巳芻�迨��鞽晌逕�拿烙瘢�胝嬲�謀τ襝啾齲�餿竺揮惺裁床畋穡換褂杏愫桶隼鐧惱渲椋�搿隊砉薄防鎪檔沫G琳,都是真正的美玉珠寶。至於隨侯用藥製作玉珠,光亮得像真的一樣,這是道士的法術所至,已超出人的智慧和技巧範圍。陽遂是從天上取火,五月丙午這天中午的時候,熔化五石用它鑄成銅鏡,反覆磨擦使其發亮,然後把鏡面朝上向著太陽,立即火就來了,這才真是取火的方法。現在隨便用刀劍和半月形的鉤把它擦得雪亮,朝上向著太陽,也能得到火。半月形的鉤不是陽遂,它能取火的原因,是摩擦導致的。現今性惡的人,假使他們與性善的人同類?可以引導勉勵他們,使其變得性善;假使他們不同類?也可以使他們跟道人鑄玉,跟隨侯製作玉珠,像人磨刀劍和半月形的鉤一樣,以學習去教育開導,以德去逐漸感化,這樣他們就會一天天地逐漸具備仁義的操行了。
【原文】
8·6黃帝與炎帝爭為天子(1),教熊、羆、貔、虎以戰於阪泉之野(2),三戰得志,炎帝敗績(3)。堯以天下讓舜,鯀為諸侯,欲得三公(4),而堯不聽,怒其猛獸,欲以為亂,比獸之角可以為城,舉尾以為旌(5),奮心盛氣,陽戰為強(6)。夫禽獸與人殊形,猶可命戰,況人同類乎!推此以論,百獸率舞(7),潭魚出聽(8),六馬仰秣(9),不復疑矣。異類以殊為同,同類以鈞為異(10),所由不在於物(11),在於人也。
【註釋】
(1)黃帝:傳說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以云為官。少典之子。炎帝:傳說是上古姜姓部族首領。號烈山氏,一作厲山氏。相傳少典娶有蟜(ji3o絞)氏而生。原居姜水流域,後向東發展到中原地區。曾與黃帝戰於阪(b3n板)泉(今河北涿鹿東南),被打敗。
(2)羆(p0皮):獸名,熊的一種。貔(p0皮)古籍中的一種猛獸。《說文》中認為是豹子一類。舊說可以馴服熊、羆、貔、虎等獸類來作戰。
(3)以上事參見《史記·五帝本紀》、《大戴禮記·五帝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