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3/4 頁)
乎?儒者之說,俗人言也。盛夏陽氣熾烈,陰氣幹之,激射■裂(3),中殺人物。謂天罰陰過,外一聞若是(4),內實不然。夫謂災異為譴告誅伐,猶為雷殺人罰陰過也(5),非謂之言,不然之說也。
【註釋】
(1)以上說法,參見《漢書·董仲舒傳》。
(2)秋:根據文意,疑“冬”字之誤。
(3)激射:閃電,指陰陽二氣互相沖擊發出來的光。■(bíe別)裂:雷鳴,指陰陽二氣互相沖擊發出來的霹靂聲。
(4)一:根據文意,疑是衍字。本書《寒溫篇》有“外若相應,其實偶然。”本書《自然篇》有“外若有為,內實自然。”文例正同,並無“一”字,可證。
(5)為:謂。這裡是說的意思。
【譯文】
儒者的話又說:“君主政治失誤,天就顯示異常;如果不改,就災害他的百姓;再不改,就災害他自身。先顯示異常然後降下災害,是天先教育後懲罰的道理。”我說:這又值得懷疑了。在夏天栽種作物,作物會乾枯不能生長;在冬天才收割穀物,穀物會掉在地上無法收藏。從事國家政治與教化,就像栽種作物,收藏穀物一樣。只能說由於政治不合時宜,天氣和萬物出現了災害;怎麼能說天用變異來譴告君主,要是不改正,就用災害來懲罰他呢?儒者的這個說法,是俗人的言論。炎夏陽氣盛烈,陰氣觸犯陽氣,就閃電打雷,擊殺人與物。說是天在懲罰暗中犯罪的人,這話表面聽來好像是對的,其實不正確。說災異是為了譴告和懲罰,就像說雷擊殺了人是天在懲罰暗中犯罪的人一樣,是沒有道理的,不正確的說法。
【原文】
42·12或曰:“穀子雲上書陳言變異,明天之譴告,不改,後將復有,願貫械待時(1)。後竟復然。即不為譴告,何故復有?子云之言,故後有以示改也。”
【註釋】
(1)貫:穿,戴。械:枷鎖,刑具。
【譯文】
有人說:“穀子雲向皇帝上書陳述變異,指明是上天的譴告,要是不改,以後還會再有災異出現,並表示願意戴上刑具等待災異的到來。後來果然還是出現了他說的災異。如果這災異不是上天對君主的譴告,為什麼還有災異出現呢?有了穀子雲的這個說法,所以後來出現了用來以示告誡君主改正過失的災異”。
【原文】
42·13曰:夫變異自有占候(1),陰陽物氣自有始終。履霜以知堅冰必至,天之道也。子云識微(2),知後復然,借變復之說,以效其言,故願貫械以待時也。猶齊晏子見鉤星在房、心之間,則知地且動也(3)。使子云見鉤星,則將復曰天以鉤星譴告政治,不改,將有地動之變矣。然則子云之願貫械待時,猶子韋之願伏陛下以俟熒惑徙處(4),必然之驗,故譴告之言信也。予之譴告,何傷於義?損皇天之德,使自然無為轉為人事(5),故難聽之也。
【註釋】
(1)占候:徵兆。
(2)微:小。這裡指事物的苗頭。
(3)事參見本書《變虛篇》。
(4)事參見本書《變虛篇》。
(5)人事:人間的事情。這裡指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譯文】
我說:變異本來有徵兆,世間萬物本來就有始有終。踩著霜就能知道堅厚的冰一定要出現,這是自然的規律。穀子雲能看出變異的苗頭,知道它以後還會出現,就借變復和說法,來證明自己的話,故意表示願意戴上刑具來等待變異的出現。這就像齊國晏嬰看見水星在房宿與心宿之間,就知道地要動一樣。假使穀子雲看見水星,那他將又會說天要用水星來譴告政治,如果不改,會有地動的災變。那麼穀子雲就會表示願意戴上刑具等待災變降臨,就像子韋表示願意伏在皇宮的臺階下等待火星移動位置一樣,必然會得到證明,因此譴告的說法就被人相信。把變異說成是上天給予君主譴告,在道理上有什麼損害呢?損害了上天的本性,把自然無為的事情轉變成了人有意識的活動,所以難以聽信。
【原文】
42·14稱天之譴告,譽天之聰察也,反以聰察傷損於天德。“何以知其聾也?以其聽之聰也。何以知其盲也?以其視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也?以其言之當也(1)。”夫言當、視聽聰明(2),而道家謂之狂而盲聾(3)。今言天之譴告,是謂天狂而盲聾也!
【註釋】
(1)引文見《呂氏春秋·任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