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有驚無險,卻給日後的起義軍埋下了一個隱患,就是楊秀清和蕭朝貴獲得了代天父發言權和代天兄發言權。也就是說,這二人獲得了精神領域裡高於洪秀全的地位。蕭朝貴在後來的起義戰鬥中早早陣亡,而楊秀清一直到南京都是天國的正軍師,主理朝政。洪楊二人個人權威的這種混亂顛倒,為二人日後反目,造成天京之亂埋下了伏筆。經過這場風波,洪秀全、楊秀清等危機感大增,遂決定儘快起義。大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在洪秀全生日那天,拜上帝教在廣西金田宣佈起義!第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太平天國建立。太平軍萬眾歡呼,共同擁戴他們心目中的真命天子、救世主…洪秀全登上天王之位。
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這樣爆發了。
轉戰江南(1)
流動作戰這種方式雖然破壞性大,但實際上首先就立於不勝之地了。沒有根據地,就沒有長遠前途,所以通常都是戰爭中實力較弱一方的無奈選擇,如果對手不犯錯誤,那麼最終將作繭自縛。
而太平軍在流動作戰中卻不斷發展壯大起來,這都是清廷給他們的機會。
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是一箇中國曆史上罕見的苦命天子。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亡國之君,和他們比起來,咸豐皇帝畢竟還沒有亡國,為什麼說他苦命呢?因為亡國之君通常都是昏君暴君,之所以亡國是因為自己不理國事,縱情聲色,亡國是他們應得的懲罰,而且由於心不在焉,國事的糜爛根本不會對他們造成痛苦;而咸豐皇帝和他的列祖列宗一樣,是一個勤懇治國的皇帝,雖然才能有限,但是畢竟出發點是好的,並非自暴自棄,他也的確為大清朝操碎了心。而他所承受的苦難,並不比亡國之君們少:父皇剛剛去世,就鬧起了太平天國,隨後發展壯大,竟然佔據了大清的半壁河山。咸豐皇帝這一輩子都在和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起義軍做著鬥爭,到死時不但沒盼來剿滅起義的好訊息,反而被英法聯軍攻陷了北京,燒燬了圓明園。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死後不久,太平天國也滅亡了。這樣苦命的皇帝,大概只有明末的崇禎帝可以一比。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駕崩,十九歲的咸豐皇帝即位,定第二年為咸豐元年。哪知道咸豐元年還沒到,天地會、太平軍和捻軍等就紛紛起義。咸豐帝並沒想到廣西那支弱小的太平軍會成為他“一生的對手”,被各地農民起義弄得焦頭爛額的他對於太平軍還沒有精力重點關注,只是囑咐廣西巡撫鄭祖琛對廣西境內所有的盜匪都嚴加剿辦,務必全殲,後來鄭祖琛剿辦不力,咸豐帝龍顏大怒,乾脆撤了廣西巡撫鄭祖琛的職,調前朝老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西督師,而林則徐年事已高,竟然在途中病逝,於是咸豐帝又改派兩江總督李星沅為欽差大臣,負責前往廣西剿賊。並把久經沙場的大將向榮調任廣西提督,指揮作戰,以為這樣的安排足以鎮壓廣西土民。不料向榮在牛排嶺之戰中竟然大敗給太平軍,致使太平軍北上武宣縣,還在武宣東鄉立了匪首洪秀全為王,建立了太平天國!
在廣西剿賊日久的李星沅此時已經看出太平軍非一般殺人放火、打家劫舍的盜匪可比,而是一支有組織有紀律,還有著遠大目標的起義軍。李星沅在廣西任上也染病而亡,之後他的同僚烏蘭泰給咸豐帝的奏摺中,已經稱“查詢賊勢,類皆烏合。惟武宣東鄉會匪有眾萬餘,蓄髮易服,有偽王、偽官名目,實廣西腹心之患”。咸豐帝這才真正重視起太平軍來,於是又派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前往廣西督師。此時的太平軍,進入到一個困難時期。這時候,太平軍從象州中坪回軍入紫荊山。太平軍當時只有一萬多人,兵力、武器都不如敵人,而清軍因為太平軍遊擊作戰,難以全殲,開始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太平軍糧食、火藥被封鎖,到七月中旬後,鹽也吃完了,又多病傷,形勢十分危急,軍心發生了恐慌。
然而洪秀全實在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宣傳家,在這種不利形勢下,洪秀全充分利用自己創造的拜上帝教的教義,來鼓舞逆境中的太平軍將士的鬥志。七月十九日,洪秀全在茶地下令移營道:天王詔令各軍各營眾兵將,放膽歡喜踴躍,同頂天父天兄綱常,總不用慌,萬事皆是天父天兄排定,萬難皆是天父天兄試心,各宜真草(心)堅草(心)耐草(心)對緊天父天兄也。天父前有言曰:越寒天,越退衣,各堅耐,萬不知。”眾兵將各宜醒醒。
今據奏說現無鹽;移營是。又據奏說多病傷,護持緊。兄弟姊妹一個不保齊,辱及天父天兄也。各軍各營宜間勻連絡,首尾相應,努力護持老幼男女病傷,總要個個保齊,同見小天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