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禁菸任務的完成,只是整個事件的小小開始;而林則徐在這個勝利中所犯的一些錯誤,直接導致了最終戰爭的爆發。林則徐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接受了義律表示願意交出鴉片的稟帖。這一點似乎有些難以理解,但是應當考慮到義律的身份是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督,接受了他的稟帖,就使得事件的性質發生了變化:本來是中國官方針對普通外國人的反走私的司法行動,這樣一來變成了中英兩國官員代表各自國家的官方正式交涉。這就使得戰爭變為可能。
而義律之所以勸告英國商人將鴉片交出,由他一併交給林則徐,並不是打算就此遵守清朝的法令,而正是打算透過把鴉片的性質變成英國政府的財產,以此為藉口鼓吹對清朝發動戰爭。在他被林則徐困於商館區內的時候,他就寫信給英國外相巴麥尊,要求政府立即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巴麥尊是當時英國政府裡著名的鷹派,對外關係方面一貫採用強硬政策,義律的建議正合他的心意。
加上國內鴉片商人集團和棉紡業商人集團都大力支援對華用兵,巴麥尊於是就在內閣提議派出遠征軍,英國內閣遂於1839年10月決定派出艦隊前往中國。考慮到當時的通訊條件,從英國倫敦到中國廣東來往書信需要約四個月時間,英國內閣的決定應該是根據中國6月份的形勢做出的,也就是說,當林則徐在虎門意氣風發地銷燬鴉片之時,戰爭的陰雲其實已經籠罩在了大清國的上空。“日不落”帝國的軍艦和士兵,從1839年10月起,源源不斷地從英國本土、南非和印度,向中國南海洋麵進發。然而英國內閣雖然已經開始派兵,但是戰爭這樣的大事在英國的政治體制下還是需要議會來做最終決定的。尤其是當時的西方人對中國還懷有一種普遍的敬畏之心:畢竟是曾經取得過無比輝煌和榮耀的大帝國,盛唐的萬千氣象和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餘威猶在,英國人對於自己能不能對這樣一個大國戰而勝之,還不是十分確定。1840年4月7日,英國議院就對華戰爭軍費案和廣東鴉片商人賠償案開始辯論,經過三天的激烈爭論,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多數,透過了內閣的提議。已經在中國南海洋麵上集結待命的大英帝國艦隊,等的就是這個決定。而同一時期大清最高決策者道光帝對戰爭的認識是怎樣的呢?其實早在1838年7月,就曾有過英國軍艦開到廣東虎門之事。當時的英國駐印度海軍司令馬他侖應義律之邀,並奉倫敦方面的命令,率領軍艦兩艘來華,意圖炫耀武力,支援鴉片貿易,並支援義律對中英兩國平等交往的要求。
這個舉動的含義其實是十分清楚的,即英國方面為了鴉片貿易是可以不惜動用戰爭手段的。但可惜的是大清朝上下…從廣東的地方官員到道光帝…由於完全不具備近代外交知識,沒有人明白這個訊號的真實含義,根本無動於衷。兩廣總督鄧廷楨在給道光帝的奏摺中對馬他侖和義律維護鴉片貿易的意圖僅一筆帶過,倒是對義律給他的公文不用“稟帖”的形式大發議論,說“在臣一字之更,何關輕重,唯平行於疆吏,即敵體於天朝,體制攸存,豈容遷就”等等,還是典型的天朝思維模式。而道光帝對此也並不重視,只是囑咐了鄧廷楨幾句就算完事。他們的表現再聯絡到之前各省督撫在討論鴉片問題時無人提及英國的反應,可以想見,大清朝當時舉國上下並無人想到此事可能引發戰爭,他們所關心的,只是如何在維護天朝尊嚴的前提下妥善解決鴉片及其所帶來的白銀外流的問題。然而儘管如此,道光帝召林則徐進京覲見的時候,還是囑咐林則徐“不得輕啟邊釁”。
道光帝是個守成之主,治國策略是能省就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登基之初,新疆發生張格爾叛亂,結果花費了一千萬兩銀子,動用軍隊四萬人,才抓住了張格爾,平定了叛亂,道光帝對此心疼不已。而清朝此時的財政狀況也不好,所以雖然會過日子的道光帝並不懷疑清軍再一次獲得戰爭勝利的能力,但是錢他是不捨得花了。所以他給林則徐的指示是,鴉片務必杜絕,邊釁決不可開。其實道光帝所擔心的也只是邊釁一開,大清國又要花費不少銀子,根本沒有考慮到會戰敗並且割地賠款的問題。所以說大清國上下,至少在林則徐赴廣東之前,對於戰爭可以說毫無準備。
九票之差和兩個錯誤(2)
等林則徐到了廣東,不多久道光帝就得到訊息:林則徐收繳鴉片兩萬多箱!道光帝龍顏大悅,給林則徐加官進爵,大大地封賞了一番。正好當時的兩江總督出缺,道光帝就任命林則徐為兩江總督,準備派他去督辦鹽、漕、河三務。這三件事可歷來是中國的大事,派林則徐去辦這三件事,說明了道光帝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