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兩個孤兒,流落
於迦毗羅衛城的街頭,無依無靠。無家可歸時,從舍衛城來了一位施主,
看見沿街乞討的兩個孤兒,便認出了是自己朋友的孩子,前去詢問他倆:
“孩子,你們的父母哪兒去了?”“我們的父母都被增長王殺害了,留下
我們兩兄弟無家可歸,流浪於街頭。”“你們既然已無人撫養,那就去找你
們的舅舅阿難尊者,他在舍衛城,對親戚特別關心,你們如果去找他,肯
定會得到照顧。”兩個孩子說:“舅舅遠在舍衛城,我們路途又不熟,不知
道怎樣去找舅舅。”施主安慰道:“不要急,等我在此辦完事,可以帶你們
去。”這兩個孤兒耐心地等待。施主事情辦妥後,就把他倆帶到舍衛城,
告訴他們:“你們的舅舅就在此苦行(Tapo Kamma),你們自己去找,我要
回去了。”施主囑咐畢,獨自回去了。這兩個孤兒四處訪尋,終於找到了
自己的舅舅阿難尊者。尊者知道他們是來自迦毗羅衛城的外甥,便問:“你
們的父母哪裡去了?”他倆說:“舅舅,我們的父母都被人殺了,留下了
我們兩個,無處可依,四處流浪。後來,聽說了舅舅您在舍衛城,故特意
來投靠您的。”阿難尊者聽畢,心裡很憂愁。諸比丘見阿難尊者如此,便
詢問道:“尊者為何心裡如此沉重?”尊者說:“這兩個孤兒是我妹妹的孩
子,無依無靠,特來投靠於我,但我是一個苦行僧,自己無資生之源,三
寶的財物他們又不能享用,不撫養又不行,若撫養,對我來說又很困難,
真不知該怎麼辦?”諸比丘勸阿難尊者說:“尊者,還是好好地照顧他們
吧。世尊曾講過,如果對僧眾做利益事,可以對其佈施,因果上也沒有什
麼不應理的。這樣,可以讓這兩個孩子常為僧眾洗缽、洗水果、供花等,
做一些這樣的事是可以開許的。”如此,阿難尊者便攝受了這兩個可憐的
孤兒。(師言:象一般的小孩子或居士,若經常為僧眾做事,僧眾的財物同
樣可以享用。所以,本院每次供齋開許居士們享用,在此有教證的依據。
以後供齋時,希望居士們儘量去挑水、掃地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因
果方面會比較如法。) 平時,比丘把剩下的一些飯菜佈施給這兩個孤兒,
但不足以充飢。後來,阿難尊者就把自己化緣所得之一缽飯食分一半給他
們食用,自己僅食用半缽。日子久了,尊者的法體日趨衰弱。世尊得知後
問餘比丘其中緣故,諸比丘便如實對世尊陳白了事情的原委。世尊就問阿
難:“你收養的兩個孤兒是否要出家?”阿難白佛言:“世尊,這兩個孤兒
是要出家的。”世尊說:“阿難,這兩個孩子若出家的話,可以享用僧眾的
財產,沒出家前,為僧眾做些供花果等事,也可以享用僧眾的財產。”世
尊這樣開許後,他倆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又過了一段時間,世尊問阿難:
“你那兩個外甥為什麼還不出家?”阿難說:“世尊,因您早已規定:不滿
十五歲則不能出家,這兩個孩子現在不滿十五,一直在等,所以,還沒能
出家。”世尊又問:“這兩個孩子能否在僧眾曬糧時驅趕烏鴉?如果能做驅
烏之事則可出家。”“驅烏之事足以能做。”“若能驅烏,則七歲可出家。”
世尊如此開許了,他倆都出了家,生活也很好,但很懶惰。白天樂於嬉戲,
晚上長時睡眠,根本不聞思修行。目犍連看到這兩個孩子放逸睡眠度日,
便對阿難說:“讓兩個孩子這樣地虛度很不好,應該嚴加管教!”阿難說:
“我確實太慈悲了,這兩個孩子一點也不聽話,不聞思修,我也沒辦法,
不如交給您來管教好不好?”目犍連尊者爽快地應承管教這兩個孩子。這
兩個孩子很害怕,心想:這個比丘肯定很厲害,以後肯定會很嚴厲地管教
我們的。但又不敢違背舅舅的言教,只好在目犍連尊者座下學習。目犍連
尊者開始還是比較嚴厲,可漸漸地也是很慈悲,不能嚴厲管教了。阿難尊
者就問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