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樓和詩經樓等八座樓組成,是五棟大樓中最雄偉最莊嚴最美的一棟樓;立言樓由文學樓、修辭樓和歷史樓構成;立功樓由政治樓、經濟樓、軍事樓、農業樓、教育樓、美術樓、書法樓和體育樓等八座小樓構成,在五棟樓中僅次於立德樓,看起來也很大。張老師和公孫先生又帶我去參觀了學校的實驗大樓,實驗大樓由物理實驗樓、化學實驗樓、生物實驗樓、醫藥實驗樓、機械實驗樓、天文館和地理實驗樓等七座小樓組成。接著去了電子大樓,又去了博物館,這博物館單獨另闢一樓,是為了突出我的重要性,展示了地球的歷史和當今世界倖存的各種植物和動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後我們帶我看了學生住的公寓樓,如果我想留下來學習,就會住在這裡。
我本來就想學習,參觀之後更不想走了,但有一事我有點矛盾,因為我一無所有,交不起學費,只好問張老師和公孫先生該怎麼辦?我們說:“我們學校有教無類,不論什麼情況的學生都可以進來學習,來者不拒,去者不留。至於學費,富人多收,窮人少收,無產無業者不收。”我聽了高興不已。
不知不覺到了中午,張老師和公孫先生帶我在學校第一食堂吃了頓午餐。食堂裡學生很多,但他們主動排隊,秩序井然,吃完飯的學生主動把餐具放到固定地方。吃完飯後,我說我決定留下來學習,於是張老師和公孫先生安排我住進了公寓。
第二天上午學校組織新來的幾十名學生上課,說是上課也並非正式上課,只是介紹一下學校的一些情況,好讓學生很快地熟悉環境,適應新的生活。來上課的正是昨天的公孫先生,我緩步走上講臺,簡單地說歡迎新同學加入綏德大學學習!然後我讓其中一個學生髮給每人一本手冊,名叫《大學》。
公孫先生說他就是解釋一下這本小冊子,大學就是有大志、有大度、有大師、有大人的學校,所謂大志就是學校要胸懷大志;大度就是學校要相容幷包;大師就是學樣要有名師和高師;大人就是德才兼備的人。
公孫先生說:學校的辦學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大人和有用之人;學校的辦學宗旨是格物、致知、立德、立言和立功;學校的教學方法是啟發誘導、教學相長、問答討論、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和學思結合等等。公孫先生又講了學校的收費制度和管理方法,收費制度是富人多收、窮人少收、無產無業者不收;管理方法是學生自治。學生們對此提出了一些問題,公孫先生都耐心地作了解答,學生們都很滿意。
接著公孫先生講到學校的考試方式,他說:“格物類學生採取動手實驗法,致知類學生採取讀書報告法,立德類學生採取修養評價法,立言類學生採取展示作品法,立功類學生採取實踐考評法。”公孫先生對各種考試方法都做了詳細闡述,直到學生清楚為止。總之學校是不用考試的,不是根據你一張試卷考了多少分來評定你是否優秀,這也是綏德大學的特點之一,據說是按照學以致用的原則推理制定的,注重的是學生的動手動腦用心和實踐的能力。
最後公孫先生簡單地說了一下畢業和就業問題,畢業是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和學習結果決定的,就業就更不用擔心了,學校培養的是大人和有用之人,不是書呆子和飯桶,所以將來是工作找你們,不是你們找工作,學生們聽了欣喜萬分。
下午,學校又組織新生到立德學院中庸樓201教室,據說是要進行簡單的思想教育,這是每批新生的預修課之一。還是那個學生,給大家發了一本小冊子,名叫《中庸》。
這次的老師是個陌生的面孔,我不認識。他自我介紹說他姓曾,大家叫他曾老師便可以了。他說,《中庸》是所有新生預修的一門課,這門課雖然只上一節課,也不考試,但對你們來說十分重要。中庸,對於你們來說做到這樣幾點就行了,不作太多要求:(1)不驕不躁;(2)不卑不亢;(3)慎言慎行;(4)不偏不倚;(5)不欺弱不怕強;(6)不無禮不過分。
曾老師針對這六點作了具體的解釋,還結合桃花源大學歷史上發生的一些事情作為例證加以說明。講了半小時後,曾老師讓那個學生髮給學生們一份表格,讓每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院系和專業。學校共有五個院二十八個系三百六十個專業,我填了立德學院論語系論語專業,因為我覺得自己是個缺德的人,另外這門專業由綏德大學的校長親自上課,所以我選了這門專業,不過我只是想跟校長直接學習而已,沒有別的用意。
第三天上午學校舉行新生入學儀式。新生都是隨到隨學,達到一定人數學校就組織入學儀式。首先是湊國歌《義勇軍進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