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蜷伏於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蹟,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山水如畫,風景如詩,自然環境四季不同,處處不同,但各時各處都有它的妙處,自然是天斧神工的結晶,所以處處有奇蹟,令人神往傾心。這就是邊地人對天命的讚美,天的偉大是因為它能創造奇蹟創造美,所以邊地人既敬畏它又讚美它,敬畏則不敢隨意破壞,讚美則甘願與之和諧共處。這就是邊地人的天命觀及其生態倫理。
再次,從邊地的風俗看,邊地人對天命充滿敬畏。邊地處於屈原居住過的楚地,當地著原始的巫文化。“原始人類面對各種自然現象與變化而困惑不解,產生出‘萬物有靈’的思想,這便有了巫文化。巫文化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它依次經過如下階段:無神論→自然靈崇拜→植物靈崇拜→動物靈崇拜→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人為宗教。”湘西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古楚的巫文化非常濃厚,影響深遠,深入人心,就連故事人物翠翠小小年紀也能記住一首“巫師十二月裡為人還願迎神的歌”:
你大仙,你大神,睜眼看看我們這裡人!
他們既誠實,又年青,又身無疾病。
他們大人會喝酒,會作事,會睡覺;
他們孩子能長大,能耐飢,能耐冷;
他們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雞鴨肯孵卵;
他們女人會養兒子,會唱歌,會找她心中歡喜的情人!
你大神,你大仙,排駕前來站兩邊。
關夫子身跨赤兔馬,
尉遲公手拿大鐵鞭!
你大仙,你大神,雲端下降慢慢行!
張果老驢得坐穩,
鐵柺李腳下要小心!
福祿綿綿是神恩,
和風和雨神好心,
好酒好飯當前陣,
肥豬肥羊火上烹!
洪秀全,李鴻章,
你們在生是霸王,
殺人放火盡節全忠各有道,
今來坐席又何妨!
慢慢吃,慢慢喝,
月白風清好過河。
醉時攜手同歸去,
我當為你再唱歌!
翠翠唱完了歌,又想起秋末酬神還願時的火燎同鼓聲。“在湘西,在鳳凰,萬物有靈觀念和多神論觀念濃郁,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附魅文化的生命力之強,是外地人不易理解的。在世紀之交的今天,在鳳凰,即使在城區,拜井神、拜樹神、拜石神的現象還常年累月可見。方法簡單,用紅紙剪貼兩雙三四寸長的布鞋樣,一雙略長,一雙略短,屆時貼在井壁上、大樹上或石頭上,作為對井、樹、石神兩公婆的孝敬。另寫一張紅色拜寄貼,表示願將小兒女拜寄給他們作乾兒女,請保佑小兒女長命富貴,易養成人。這一切與沈從文在20世紀20年代所寫的《阿麗思中國遊記》裡的一樣。”附魅文化就是巫文化,也是邊地人的天命觀,對萬物敬如神,對天更是如此。正因為敬畏萬物敬畏天命,邊地人與萬物和諧相處,容不得有人去破壞它。巫文化使湘西一直保持著原始生態地貌。
邊地人敬畏天命,是不是就消極地生活呢?不是。前文也提過,邊地人象篁竹一樣堅強韌性、向上挺拔,一面敬畏天命,一面又安分地堅強地活下去,他們有一顆韌性的心。在《邊城》敘事中,敘述者敘述支邊地人的生存倫理的地方有好多地方,大略舉例如下:
(1) 凡事求個心安理得。(《邊城•;一》)
(2) 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邊城•;一》)
(3) 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人民每個日子皆在這種單純寂寞裡過去。一分安靜增加了人對於“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在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裡,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邊城•;二》)
(4) 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時得先交錢,再關門撒野,人既相熟後,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邊城•;二》)
(5) 幫裡的風氣,既為“對付仇敵必需用刀,聯結朋友也必需用刀”,故需要刀時,他們也就從不讓它失去那點機會。學貿易,學應酬,學習到一個新地方去生活,且學習用刀保護身體同名譽,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兩個孩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