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第2/4 頁)
來說,黎陵秋更親近於李寧詠,李寧詠在昌東工作過,父親是邱老虎,可以算作是昌東本地人,相較而言,晏琳更如一個從天而降的侵入者。
因為發現秘密而顯得暗自興奮的黎陵秋叫上宣傳幹部杜芳,為晏琳尋找住宿之所。
昌東是一個流動人口不多的平靜小城。這些年隨著交通、商業和工業的快速發展,逐漸有了流動人口,出租房市場才慢慢興起。
黎陵秋和杜芳以城關鎮政府為基準點,一圈一圈尋找合適的住房。花費了兩個多小時,最終在距離城關鎮直線距離約三百米處的天燃氣公司家屬院找到一套出租房,四樓,三室一廳。房子雖然大了一些,費用高了一些,但是條件較好,安全有了保證。
租到房子以後,黎陵秋特意給王橋打去電話,報告了房屋基本情況。
王橋在縣政府辦公室工作的時候,到過天燃氣公司家屬院,對這套房子的環境和安全性還是滿意的,道:“可以,這個地方選得不錯。房子裡需要什麼東西都是小事,就不要給你打電話了,你自己安排。”
黎陵秋又問道:“是否需要給李寧詠租一套房子?”
王橋道:“我覺得不必。你也可以先打電話徵求她的意見?”
黎陵秋先打手機電話號碼,結果手機關機。
宣傳幹部杜芳立刻就給縣委宣傳部辦公室打去電話,要來了李寧詠辦公室電話。
黎陵秋打通了辦公室電話,聽到了一個以前在“昌東故事”中就經常能夠聽到的聲音。在那一瞬間,黎陵秋感覺發生了時空轉移,彷彿又回到了“昌東故事”初播時的情景。
那時黎陵秋還是城關鎮宣傳委員,由於&;amp;lt;昌東故事&;amp;gt;每期除了主要故事以後,還有一個&;amp;lt;昌東掠影&;amp;gt;的分欄目,長期給昌東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找刺,規劃、建設具有相當專業性,電視臺年輕記者不懂專業和政策,很難找到破綻,就算找到以後,也經常被一串建築術語矇住。但是管理是擺在大家面前的,管理中出現問題一目瞭然,大家都清楚。因此,在《昌東掠影》分欄目中就經常有關於城關鎮的負面報道。
黎陵秋的責任就是發現負面報道,一方面是及時通報給班子成員,由分管領導組織改正;另一方面還要與電視臺溝通,儘量少上過於尖銳的“掠影”,就算上了,後續報道也要客觀公正一些,至少要有利於城關鎮。
黎陵秋於是成為了昌東故事的忠實觀眾,與李寧詠有多有接觸。
後來,李寧詠上調到了靜州電視臺,昌東故事缺少一位漂亮的、敢作敢為的女編導兼女記者,變得很平庸,後來從昌東電視臺自制節目中消失。正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昌東故事”移植成為“靜州故事”以後,變成了靜州電視臺自制節目中收視率最高的欄目,甚至超過了靜州新聞聯播。
黎陵秋打通了電話,道:“喂,你好,我是昌東城關鎮的。”
還沒有自報家門,李寧詠就聽出了聲音,道:“你是黎姐吧,我是李寧詠。”
黎陵秋道:“寧詠,你到城關鎮來掛職鍛鍊,是否需要租房子,如果需要,我們這邊就安排。”她以前都是稱呼李寧詠為“小李”,如今李寧詠調到了市委宣傳部,再稱呼‘小李’不太妥當,於是就將‘小李’的稱呼改成了更為親暱的“寧詠”。
這一聲“寧詠”,迅速拉近了黎陵秋和李寧詠的關係。
省裡那份《關於做好2001年省直機關年輕幹部到基層掛職鍛鍊工作的通知》的檔案是直接下發到靜州市委和昌東縣委,又由昌東縣委轉給了城關鎮黨委,靜州市委宣傳部辦公室並沒有收到這份檔案。因此,李寧詠還不知道在省委辦公廳工作的晏琳將要到城關鎮掛職黨委副書記。她就對黎陵秋這個問題有點莫名其妙,道:“我就不用了,土生土長的昌東人,哪裡需要租房子,我就住在家裡。”
黎陵秋又道:“明天開大會,開了大會寧詠就要到城關鎮工作。寧詠有什麼需要就給我打電話,我竭誠為掛職幹部做好服務工作。”
李寧詠咯咯笑道:“黎姐太客氣了。我是青橋村支部副書記,你是城關鎮黨委副書記,你是我的垂直領導,我會在你的領導下認真工作。檔案裡說得很清楚:鄉鎮黨委要將掛職幹部與本單位幹部一樣對待,嚴格要求,嚴格管理。”
黎陵秋笑道:“寧詠是宣傳部領導,我們會剝削你的勞動力的,肯定不會只讓你僅僅當一個村支書。”
李寧詠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