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部分(第2/4 頁)
以外,其他人就住在附近的省電力賓館。
張大山將王橋叫住,道:“聽說你做魚的水平高,給你一個任務,回家給兩位老頭弄點昌東尖頭魚。”
王橋道:“好的。”
張大山又有點懷疑,道:“到底行不行?”
王橋道:“行。”
張大山道:“你還自信得很。”
王橋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恰好做魚又是我的強項。柳河鎮前面有一條河,我是河邊娃,天生會弄魚。”
張大山見到女兒正在和王曉、王小冉在一起說說笑笑,準備朝電力賓館走,道:“曉婭,你也回家,給王橋打下手。”
吳立勤道:“算了,讓她打下手就是添亂,我和阿姨幫著打下手。”
王橋道:“其實你們都不用打下手,我一個人就行。”
回到家,王橋戴上不合身的圍腰,手腳麻利地開始弄魚,等到香味飄出廚房時,堂伯公王振華聞香而動,走進廚房。
“堂伯公,這是酸菜尖頭魚。”王橋介紹道。
王振華離家幾十年,但是舌頭和胃永遠屬於母親和昌東的,聞到熟悉的家鄉味道,思緒禁不住回到了幾十年前。
王振華對站在旁邊的張大炮道:“我離開家時,我媽送到村口。她那時穿的是對襟衣服,就牽起衣服不停地擦眼睛,還自言自語說我這一走就有可能再也見不到了。當時我不在意,現在回想起來,那確實是我見我媽媽的最後一面。我媽走的時候還不到五十歲,現在腦子裡我媽的樣子有時清楚,有時又模糊得很。”
張大炮道:“我回老家時,也只是見到幾個墳。自古忠孝就不能兩全,團長別太在意。”
王振華道:“退休前,我很少想我媽,越臨近見老祖宗,我越是想她。”
飯後,王振華和張大炮坐在一起回憶部隊上的事,王橋就坐在客廳聽他們聊天。這些聊天其實都具有歷史意義,隨著一代老兵們的逝去,有太多鮮活的歷史也就丟失了。
第二天,考斯特從陽州出發,第一個目的地是曾經戰鬥過的海溪故地。在這裡,他們一個團打進了國民黨118軍的心臟,為全殲該部敵軍立下頭功。張大炮就是在此役中身負重傷,從此留在了昌東,成為建國後昌東第一任縣長。
兩人白髮飄飄的老人在一片雜樹林中尋找當年團部所在地,由於時間隔得太久,地形地貌發生不小變化,要確定當年團部還真不容易。兩位老人似乎在戰場裡追到了逝去的青春,居然當著小輩的面爭執起來。最後張大炮氣鼓鼓地道:“你是團長,你說了算。”王振華得意地道:“我是團長,團部所在地,肯定是我記得清楚一些。”
回鄉公道由騰飛公司維修過,路面還算平整,當考斯特停下來時,王永德指著小山坡上飄著的紅旗,道:“那就是我的家,沿著河走,就是祖墳所在地,這裡偏僻,沒有遭到啥子破壞。”
王振華坐在車上凝神著前方熟悉又陌生的故鄉山水,雙手輕微地在顫抖。
(第三百二十五章完)
第三百二十六章祭祖(十二)
遠方是連綿不斷的巴山,巴山平均海拔在八百米左右,最高峰約千米。巴山上多有高大樹木,形成鬱郁的森林。一條小河繞山而行,河水清澈見底。
這是從小就熟悉的景緻,幾十年過去,山和水沒有什麼變化,只是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隨處可見的茅草土牆屋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磚房,其中三分之二是一樓一底的房屋。王振華心知家鄉解放這麼多年,肯定會有很大變化,可是真正回鄉,見到變化還是感慨連連。
“那邊以前有一個地主房子,是青磚房。每次經過這個地主房子的時候,我媽就說我們要是能住上這種房子就好了。我爸總是不屑地說我們家以前也是大磚房,比他們要好。”王振華指著一處大院子道。
王永德道:“大伯,幸好我們家後來敗落了,要不然就要成地主,我們全都要受影響。”
王振華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要到祖墳處,必然要經過二道拐小學。王永德徵求意見:“大伯,我們一家在二道拐教書,家也在這裡,我們進去坐一坐。”
王國棟看看手錶,道:“我們先去拜祖先,回來在二道拐休息。”
王振華搖頭道:“沒有永德在這裡守著,王家祖墳就要毀掉,他對我們家族是功勞的,怎麼能經過家門而不入。走,看看永德的家。”
王曉、王橋、王小冉、張曉婭等小輩走到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