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2/4 頁)
形成的主要源自父親的心理障礙,直接去找張大山。
當年,父親王永德沒有與張大山聯絡,主要基於以下理由:第一,王振華和張大炮是不是一個部隊的,只是道聽途說,沒有人證實。若是張大炮不認識王振華,貿然去找,尷尬得很;第二,王振華與張大炮到底是什麼關係,我們不清楚,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張大炮走過麥城,這些事不好說;第三,堂叔公也是八十歲的人了,還在不在都說不清楚,他數十年不回家鄉,身居高位後變成什麼樣,誰都不清楚。
在這種理由下,王永德從來沒有與張家人聯絡過。他熟讀古書,自傲和自卑是交織在一起的,這也讓他始終沒有邁出家鄉。
王橋最熟悉父親的想法,決定不和父親商量,與張大山見面,搭上關係後,如果對方根本不認或者根本不知道這個關係,也就不必將這次行動告訴父親。
如果真的打破了數十年形成的心障,與王振華那一系取得了聯絡,那又得分兩種情況,被認可,將結果告訴父親。不被認可,將永遠地將此事對父親隱瞞。
王橋是行動派,下定決心後就開始制定行動計劃。
行動分為兩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簡單粗暴方案,直接到省電力局找到張大山,擺出自己的身份,看對方的態度。優點是夠簡單直接,有可能不費周折就辦成事。缺點是張大炮與王家到底有沒有關係說不清楚,找上去有可能會很尷尬。
第二套方案是以一場籃球賽為契機,爭取把昌東電力局籃球代表隊推入複賽,這就有機會與張大山在比較自然的環境下見面,見面之時自報家門,如果張大山認可,事情就好辦得多了。不認可,也不至於太過尷尬。
王橋仔細考慮了兩套方案,父親多年來的觀點還是不知不覺地影響了他。他最後決定先採取第二套方案,如果第二套方案實施過程中沒有見到張大山,則採取第一套方案。
總之,他是準備無論如何也得見一見張大山,說不定這是一條讓自己走出困境的路子。同時,他還決定與楊璉深談一次,聽聽其建議。
第二套方案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昌東電力局籃球要在靜州賽區打出來,否則也就不能創造與張大山見面的良機。
王橋決定全力以赴地幫助昌東電力局籃球隊,除了自己參賽外,還可以動用在山南大學的資源。
這又涉及到另一個關鍵點,就是小李局長的態度。如果小李局長態度積極,自己才有幫助的可能入性;如果小李局長態度不積極,自己很難全力開火。
憑著他的直覺,小李局長對籃球比賽是積極的,否則也不會找上自己。
將各種可能性都想了一遍,王橋意外地進入了工作狀態,變得精神煥發,一掃多日以來的陰鬱。
靜州梁強出事以來,王橋多多少少還對邱家抱有一絲幻想,這一點他一直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痛定思痛,他現在承認了這一點。邱家攤牌,世上沒有了救世主,他必須憑著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
若是自己經過努力還是無法改變現狀,辭職去輝煌集團便應該考慮了。
早上,當球場發出籃球的聲響後,王橋穿上訓練服前往球場。
到了接近八點時,小李局長也出現在球場。
大汗淋漓的王橋就將小李局長拉到了一邊,道:“李局,你對昌東籃球隊打靜州比賽的心理預期有多少?”
小李局長感覺這個問題有點奇怪,道:“能打出靜州最好,這個還用說,否則我為什麼費這麼大的勁。”
他還有話沒有明說,省電力系統的一把手即將退休,張大山出任一把手的呼聲最高。張大山是個籃球迷,這一點在全電力系統都是公開的。張大山曾經擔任過昌東縣委副書記,原本就對昌東很另眼相看,如果帶領昌東電力籃球隊打出好名次,更能贏得張大山的好感。
王橋注意觀察小李局長的表情,繼續說道:“從全隊的情況來看,我說一句實話,很難百分之一百地打出靜州。我有兩個建議,如果能夠做到,打出靜州,參加全省第二輪比賽應該沒有問題,甚至還有可能拿到好名次。”
小李局長明顯產生了興趣,道:“你有什麼高招,說來聽聽。”
王橋道:“按照規則,昌東電力隊還可以選擇一個球員,你有合適的人選沒有?”
小李局長道:“還有一個人選,是昌東中學的體育老師,水平很不錯。”
王橋道:“超過我的水平沒有?”
小李局長搖搖頭,道:“我看過他的比賽,他不如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