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事:交替出現的事。④漕:水運。
十四年,秦飢,請粟於晉。晉君謀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飢伐之,可有大功。”晉君從之。十五年,興兵將攻秦。繆公發兵,使丕豹將,自往擊之。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合戰於韓地。晉君棄其軍①,與秦爭利,還而馬②。繆公與麾下馳追之③,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晉擊繆公,繆公傷。於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④,晉軍解圍,遂脫繆公而反生得晉君。初,繆公亡善馬⑤,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⑥,吏逐得,欲法之⑦。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⑧。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⑨,以報食馬之德。於是繆公虜晉君以歸,令於國,“齊宿⑩,吾將以晉君祠上帝”。周天子聞之,曰“晉我同姓(11)”,為請晉君(12)。夷吾姊亦為繆公夫人,夫人聞之,乃衰絰跣(13),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14)。”繆公曰:“我得晉君以為功,今天子為請(15),夫人是憂(16)。”乃與晉君盟,許歸之,更舍上舍(17),而饋之七牢(18)。十一月,歸晉君夷吾,夷吾獻其河西地,使太子圉為質於秦(19)。秦妻子圉以宗女(20)。是時秦地東至河。
①棄其軍:指甩下部隊獨自向前衝。②還(xuán,旋):通“旋”。(zhì,志):馬負重難行的樣子。《索隱》:“,謂馬重而陷之於泥。”③麾下:部下。④冒:不顧險惡。⑤亡:丟失。⑥野人:鄉下人。食善馬事見《呂氏春秋·愛士篇》。⑦法之:法辦他們。⑧畜產:牲畜。⑨推:舉。鋒:指兵刃。爭死:爭著為繆公而獻身。⑩齊(zhāi,齋)宿:齋戒獨宿。齊,通“齋”。€同姓:周與晉同為姬姓。�為(wèi,畏),因此。請晉君:為晉君請,替晉君求情。(13)衰(cuī,崔)絰(dié,迭):泛指喪服。衰,古代用粗麻布製成的毛邊的喪服。絰,古代服喪期間結在頭上或腰間的葛麻布帶。跣(xiǎn,顯):赤腳。(14)辱君命:意思是讓您下命令是使您受屈辱了。(15)為請:等於說“為之而請”,替他求情。(16)是憂:等於說“憂是”,為這事憂慮。(17)更舍:改住。上舍:上等房舍。(18)饋(kuì,潰):贈送食物。七牢:牛、羊、豬各一頭叫做一牢。七牢是指規格很高的飲食。 (19)為質:做抵押。(20)妻:嫁給。宗女:同宗族的女兒。
十八年,齊桓公卒。二十年,秦滅梁、芮。
二十二年,晉公子圉聞晉君病①,曰:“梁,我母家也,而秦滅之。我兄弟多,即君百歲後②,秦必留我,而晉輕,亦更立他子。”子圉乃亡歸晉。二十三年,晉惠公卒,子圉立為君。秦怨圉亡去,乃迎晉公子重耳於楚,而妻以子圉妻。重耳初謝,後乃受。繆公益禮厚遇之③。二十四年春,秦使人靠晉大臣,欲入重耳。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為晉君,是為文公。文公使人殺子圉。子圉是為懷公。
①子圉(yǔ,語)的母親是梁伯的女兒。②即:如果。百歲後:死的委婉說法。③遇:待。
其秋,周襄王弟帶以翟伐王,王出居鄭①。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於晉、秦②。秦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殺王弟帶。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三十年,繆公助晉文公圍鄭。鄭使人言繆公曰:“亡鄭厚晉③,於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晉之強,秦之憂也。”繆公乃罷兵歸。晉亦罷。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①王出居鄭:事詳見《周本紀》。②人:指鄭大夫燭之武。事詳《左傳·僖公三十年》。③厚晉:使晉厚,意思是加強了晉國的實力。
鄭人有賣鄭於秦曰①:“我主其城門,鄭可襲也。”繆公問蹇叔、百里傒,對曰:“徑數國千里而襲人②,希有得利者③。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④?不可。”繆公曰:“子不知也,吾已決矣。”遂發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將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繆公聞,怒曰:“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⑤,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二老退,謂其子曰:‘汝軍即敗,必於殽阨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⑥,過周北門。周王孫滿曰:“秦師無禮,不敗何待⑦!”兵至滑,鄭販賣賈人弦高⑧,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禦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