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4/4 頁)
應自然而任由主觀意氣爭先,乃是自尋死路!
慈愛,用於戰鬥則能勝利,用於守衛則能堅固。天道若救助誰,將會讓誰用自身的慈愛來衛護自已。
(第一節)寬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原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註釋】轍跡:車行時留下的痕跡。瑕謫:偏差,疵病。籌策:古時計算用的竹製籌碼。關楗:門上的栓梢。繩約:繩索,意謂約束。
善於行事者,順應物性,遵循規律,無主觀妄為之跡;善於言辭者,正心誠意,言事中節,無有疵漏偏差;善於籌謀者,秉本執要,以一持萬,無須籌碼算具;善於關閉者,澹泊寡欲,不設不施,無須栓梢卻不可開;善於束結者,正己正人,民心渾樸,無須繩索卻不可解。
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名制物。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註釋】常:經常,總是。善:善於。棄:遺棄,廢棄。
聖人之教,澤如春風,惠如時雨。其政不煩,其刑不瀆,高風所及,薄俗以淳。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此即聖人常善救人,常善救物之法。六十二章:〃人之不善,可棄之有〃,即此所謂無棄人,無棄物。蓋聖人之要,莫如以道自正,其於人之善者與不善者,初不必分別之,歧視之。如此,則善與不善者皆化於道,而同歸於善。
王弼說:〃聖人不立形名以檢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慾無惑,則無棄人矣。〃
是謂襲明。
【註釋】襲:因承,承襲。
這些作法可謂是承襲了大道之明智。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註釋】資:資材、資財。
善人與不善人皆是人。孟子說:〃性相近,習相遠。〃不善人只是因貪慾矇蔽了本性之善而生過,老子認為其天生本性的淳樸仍然可復,而應該予以覺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