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談話,自由敘述,同時因勢利導,進行分析。對於年齡較大兒童則採用作業法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並在實驗過程中適當穿插提問。總的說來,這個方法的特點是:從整體的觀點研究兒童,比較全面和細緻;比較靈活,不拘一格;不僅觀察兒童認識什麼,也探討他如何認識,從而瞭解兒童的智力發展過程。皮亞傑的兒童心理研究的方法和結果,在本書第一章中作了表述。
(三)
皮亞傑認為從發生認識論來看,有必要從生物學方面來考慮認識論問題,他說:“心理發生只有在它的機體根源被揭露以後才能為人所理解。”(見本書第二章)按照皮亞傑的觀點,生物的發展是個體組織環境和適應環境這兩種活動的相互作用過程,也就是生物的內部活動和外部活動的相互作用過程;拉馬克學說“主要缺乏的是關於變異和重新組合的一個內在能力的概念,以及關於自我調節的主動能力的概念”(見本書第二章),而行為主義者所提出的S→R公式則是堅持了拉馬克學說的精神的。他認為:“一個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反應,主體及其機體就必需有反應刺激的能力”(見本書第二章),因而提出SR這一公式,並說:“更確切一些,應寫作S(A)R,其中A是刺激向某個反應格局的同化,而同化才是引起反應的根源”(見本書第二章)。在第二章裡,皮亞傑也對天賦論、從本能到智力的過渡、自我調節系統等問題進行了分析。
(四)
為了弄清楚皮亞傑在本書中所闡述的這個理論體系,先要看一看皮亞傑關於認識結構的幾個基本概念。
首先是格局(Schema)。個體如何能對刺激作出反應呢?這是由於個體原來具有格局來同化這個刺激。個體把刺激納入原有的格局之內,就好像消化系統將營養物吸收一樣,這就是所謂同化。由於同化作用,個體於是能對刺激作出反應。同化有三種水平:在物質上,把環境的成分作為養料,同化於體內的形式;感知運動智力,即把自己的行為加以組織;邏輯智力,把經驗的內容同化為自己的思想形式。
同化不能使格局改變或創新,只有自我調節才能起這種作用。調節是指個體受到刺激或環境的作用而引起和促進原有格局的變化和創新以適應外界環境的過程。調節因素是內在的。
適應包括同化和調節兩種作用和機能。透過同化和調節,認識結構就不斷發展,以適應新環境。皮亞傑把適應看作智力的本質。透過適應,同化和調節這兩種活動達到相對平衡。平衡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種過程。平衡狀態不是絕對靜止的,一個較低水平的平衡狀態,透過機體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就過渡到一個較高水平的平衡狀態。平衡的這種繼續不斷的發展,就是整個心理智力的發展過程。因此,可以說,平衡是認識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格局可以說是認識結構的起點和核心。透過嬰兒開始的各種活動,格局就逐漸分化為多數格局的協同活動,並能建立新的格局和調整原有的格局,對外界刺激再進行新的各種水平的同化。格局的這種不斷擴充套件,使得結構愈來愈複雜,最後達成邏輯結構。皮亞傑說:“認識的獲得必須用一個將結構主義(Structurism)和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緊密地連結起來的理論來說明,也就是說,每一個結構都是心理發生的結果,而心理發生就是從一個較初級的結構轉化為一個不那麼初級的(或較複雜的)結構”(見英譯本序言)。
(五)
皮亞傑理論的另一個特點是用邏輯和數學的概念來分析說明思惟的發展過程,並引進了一些邏輯、數學的術語。他用符號邏輯作為工具,對實驗材料作了結構性的分析,並提出相應的結構模式。他用運演(operation)這一術語來說明兒童的活動型別。各個運演的協調就組成結構的整體,包括群(group)、格(lattice)和群集(grouping)等,群集又是在群和格的基礎上形成的。群和格是數學上的排列、組合結構;群集是一個分類系統。皮亞傑用它們來說明兒童行為的心理協調的初級邏輯形式和運演。當兒童的思惟達到了高階形式,就具有了形式運演,用邏輯符號表示就是有了INRC群。它表示思惟結構達到了綜合性水平,這時兒童就能夠透過假設進行命題的演繹推理,在各種可能變換形式之中建立各種組合系統,並從而解決有關命題。
皮亞傑認為活動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惟發展的基礎。運演是一種認識活動,它能協調各種活動成為一個整個運演系統,又滲透在整個思惟活動中。運演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