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部分(第3/4 頁)
誰也不能保證這部電影拍爛了,下部電影就不會是精品。我們也知道觀眾的口味很多元,但有些電影……“
這位代表猶豫了一下,最終沒有直接說,“我不方便點名字,你從觀眾反響看就知道了,沒有一個人會說是好片。這樣的電影,我們憑什麼支援?而這兩年,這種電影不但沒有減少,而且每個月都在不斷增加。網上甚至有人總結過,去年在院線上映的200多部中國電影裡,就有100部足以稱為‘坑爹聖手’的爛片。以往市場沒有開放,我們碰到一些電影淡季的時候,就只能放映這些電影,但現在既然有選擇,為什麼不去放映那些利潤好,口碑高的好萊塢片?”
在這位代表看來,現在上映的國產電影除了真正的“爛片”,還有很多無法言說的“詭異片”,“其實有些片不見得很差,但看第一眼就知道它肯定沒市場。就像之前王小帥自己都說了,他也知道《我11》肯定賣不好。既然如此,為什麼還非要擠進影城呢?如今加盟院線的影城,都是企業化管理的,作為一個企業要計算利潤的,那麼我為什麼放著能賺錢的電影不放,卻來做這個不賺錢的電影?尤其是影城都在商業旺地,場租、水電、人工,都需要計入成本的。”
“王小帥知道如今商業院線的苦處……”
站出來說話的是一位電影公司的老闆,好像他就是《我11》的投資方,“所以更加呼籲建立藝術院線,讓他的《我11》這樣的藝術電影在專門的藝術院線進行放映,而這類院線應該由國家來進行補貼。”
這句話一出,現場很多人都不動聲色的翻起了白眼。
那位院線方的代表顯然對於投資這種電影還一力推向影院的人有些怨氣,後面說出的話就不太客氣了。
“我雖然很贊同建立藝術院線,但並不贊同藝術院線放映第六代導演的一些電影。”
他直接站了起來,說道,“如果是由政府來出資補貼,那麼政府本身是代表廣大人民的,補貼的東西也應該是代表廣泛的群體需要,而第六代導演的作品,大多是從很私人的角度出發的一種直觀感受式的電影,比如賈樟柯的小鎮情節,王小帥的三線情結,這些東西只屬於他們私人,能找到投資方拍出來,那是他們認同這些導演的觀點,而在觀眾角度來看,既然商業院線得不到票房,那就證明了能夠與其產生共鳴的人太少了,所以,如果建立藝術院線只是放映這樣的電影,那不就是等於拿多數納稅人的錢,為極少數人的願望服務麼?”
電影公司的老闆頓時啞然。
不過這位院線公司的代表也是個聰明人,立即轉了話題,“院線是商業公司,不是慈善組織,我們也有運營方面的巨大壓力,沒有足夠利潤的話,我們拿什麼養活手底下那麼多員工,怎麼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
這是非常淺顯的道理,人確實應該有更高的藝術追求,但商業公司唯一的追求就是利潤,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任何人都說不出什麼來。
他又說道,“在我看來,與其在院線公司身上想辦法,還不如你們提高影片本身的質量,少出一些爛片,只要影片質量過硬,觀眾肯買賬,我們怎麼可能不安排排片呢?”
“所以,我認為關鍵並不在院線本身……”
這位代表的口才相當了得,將話題引回到了電影製作本身,“而在於製作方和發行方要減少爛片的數量,一些很爛以及很小眾化的影片,還是不要往院線裡面推了。”
自然而然的,話題轉到了電影製作上面,院線方的人如同杜克一樣看起來了好戲,輪到了現場的導演們吐槽——編劇不給力、演員要價高,沒錢哪來好電影?(未完待續。)
ps: 求月票和推薦票!
第八百三十章 爛片導演的壞習慣
這雖然是中美電影論壇,但到最後不可避免的演變成了中國電影論壇,杜克安穩的坐在這裡,仔細聽著這些中國電影圈內頂尖人物的發言,也算是對中國電影市場的一次充分了解。
在討論中,中國影片質量低,導演難辭其咎。
因為自從中國電影進入到商業化模式之後,基本上實行的都是從香港流傳過來的導演中心制,而不是好萊塢流行的製片人中心制,現在中國最流行的,就是在影片開始前或者結束後,字幕出來時,打上“某某導演作品”幾個字,看起來除了導演,其他一切都是浮雲。
而不管電影本身質量有多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絕大多數導演都會信誓旦旦的宣稱,自己的這部作品是多麼嘔心瀝血,自己對於這個劇本是多麼喜歡,拍攝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