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部分(第3/4 頁)
爆米花機發明後,由於爆米花機的便攜性,爆米花成了參與戶外活動、參觀馬戲的顧客的首選零食,爆米花的便利性還在於不依賴廚房就能大規模生產,而另一種常見的零食——薯片就做不到,因此在競爭中落於下風。
但是,當時有且僅有一類娛樂場所沒有出現爆米花的身影——電影院。
那時,電影院非常高階正式,爆米花這種小零食無法進入電影觀眾的法眼,而影院經營者也不想把伴隨爆米花而來的髒亂和濃郁的香味帶進他們整潔的影廳。同時,由於當時的電影都是默片,咀嚼爆米花的噪音也會嚴重影響觀影體驗。
但是技術和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一切。
最重要的電影技術革新是同步聲音的加入。
1927年之後,人們就可以聽到電影中的角色說話了,而不需要一直閱讀電影的字幕。這讓電影的市場向新一批觀眾開放——這些觀眾中大部分是比較窮的文盲和年輕的孩童。
這些觀眾不會被影院富麗堂皇的設計吸引,對他們來說,因為一些有趣的小零食而弄髒影院的地毯,似乎也不是很困擾的事情。與此同時,由於電影進入有聲時代,爆米花帶來的噪音也不那麼明顯了。
不久,美國迎來了經濟大衰退,很多影院走向衰敗,那些苟延殘喘下來的也並不樂觀,所有從事電影相關產業的人都在受罪——除了那些證明了爆米花是塗著黃油的金礦的街頭小販。
爆米花成了那時候的人們最便宜的奢侈品,也成了第一種被人們偷偷藏在大衣下帶進電影院的零食,在那樣的黑暗日子裡,人們卻可以透過在街頭賣爆米花來維持生計,甚至發家致富。
一個東海岸的院線進行了一種嘗試——他們在院線中較小的影院裡販賣爆米花,而旗下5家高階電影院仍然不販賣任何零食,為保持環境的整潔。
結果是,賣爆米花的影院都盈利頗豐,而五家高階影院則赤字不斷。
最終,院線的管理者意識到,爆米花才是影院盈利的關鍵,爆米花實實在在的拯救了電影院的生意,以至於一位大蕭條時代的企業家給出了這樣的建議——找個合適的地方去賣爆米花,然後在旁邊建一家電影院。
如今可以說是一個無爆米花不成電影的時代。
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對很多人來說,沒有爆米花的觀影體驗是不完整的,而對電影院來說,爆米花有著和過去一樣的重要意義。
影迷時常抱怨影院賣品的價格太高,但是在賣品中的爆米花,觀眾則常常會忽視它的成本與定價,大多數影院在賣品方面的毛利率超過百分之八十五,每年來自賣品的利潤一般佔影院總利潤的百分之五十,遠遠超出在票房中的收益。
由於電影製作方、發行方在電影製作和發行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因此他們有理由從票房收入中拿走更多,但是電影院的高額租金、大面積的空調費用、不斷更新的環繞音響和座椅以及數字3d系統等,每一筆都是鉅額的費用。
為了生存,影院可以抬高票價,這樣卻會損失觀眾,所以對影院而言,賣品才是值得依靠的唯一選擇,儘管賣品收入只佔影院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它們卻佔據了影院百分之五十的利潤。
而且所有的影院都會進行捆綁銷售,爆米花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讓人口渴,所以如果買了觀影“標配”的爆米花,多半還得買飲料。
一般來說,觀眾在觀影前並不是在不買零食與只買一點零食之間權衡,他們的思考方式是:不買零食,或者買一堆零食。
所以,影院賣品顧客也分為兩種——願意大買特買的,和對價格非常敏感的。
當一家影院將賣品的價格定到差不多所有願意大買特買的顧客都可以接受的水平時,就算他們繼續降價,也不會吸引更多的顧客來買賣品,因為對於對價格敏感的顧客來說,只有當賣品的價格甚至低於超市價格時,才會考慮購買,顯然做他們的生意並不划算。
因此,影院只需參考那些願意大買特買的顧客接受的價格即可。
這也是北美院線聯盟敢於提議影院賣品集體漲價的重要原因。
任何投資院線產業的人,都不能忽視賣品的作用。
正是由於賣品的高利潤,影院才能將電影票的價格拉低,透過賣品與服務盈利,實現區別定價,讓更多的觀眾進入影院。
因此可以說,正是這一點空氣與澱粉的結合讓影院得以持續運作,沒有爆米花,很可能就沒有電影院——至少不是現在熟知的這種樣子。(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