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部分(第2/4 頁)
,不可能是用最好的攝影機在拍,也不可能換鏡頭,很多事情都做不了,所以說用那些特效鏡頭是為了展現在太空攝影的感覺。”
根據杜克的瞭解,在太空拍攝是真的會有一些漏光的,由於太陽的遙遠以及太空的烏黑一片,如果在陰影部分沒有表現出地球反射過來的光的話,那麼反差就會變得特別大,比任何在地球上看到的東西都要大。
所以說,在電影裡需要很多高對比度的畫面。
要怎麼讓觀眾信服在太空發生的事情的真實性是比較讓人傷腦筋的,一般用於太空電影中的橋段杜克都不能用,不管是用模擬還是用特效。比如大氣中放電過程引起的脈衝電磁輻射——也就是天電,把遠處的天電處理得悶悶的不那麼有力量,是不符合電影觀眾期待的。
還有爆炸,在宇宙中有爆炸的話,也沒有幾個人知道到底那是什麼樣的。
因此後期製作時,也不會完全按照宇航員提供的資料,有時候不得不破例,比如說宇航員從太空站出去往往要花50分鐘的時間,這樣的東西肯定不能照搬,到時觀眾們看得正高興,影片就給他們這樣一個東西,後果可想而知。
當然,對於動作什麼的,杜克還是會先做得和現實一樣的,也會有些會破例,但是總會讓這些動作看起來是有意義的。
還有一項工作,將直接關係到影片的成敗,那就是3d。
由於《阿凡達》引發的熱潮,現如今,很多好萊塢公司都準備將旗下的經典電影轉成3d再重新發行上映,以便冷飯熱炒,大賺一筆。
毫無疑問,杜克走在了整個好萊塢的前面,早在年初的時候,《魔戒》三部曲的3d版本就藉助《阿凡達》的熱潮,從全球收穫了3億多美元的票房。
而對於《地心引力》而言,杜克決定把它拍成一部3d電影更多是為了它的故事服務,裡面的場景,大多是漂浮在外太空之中,用3d的話肯定效果斐然。
在很早之前,杜克就確認《地心引力》會是一部cg和實景拍攝相結合的電影,但是在開始拍攝之前,他一直沒有決定到底是要用3d直接拍還是後期轉換為3d。
杜克和約翰?施瓦茲曼試過用3d拍,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需要在狹窄的燈箱裡放好笨重的3d拍攝裝備,很是麻煩。
所以,在當時杜克去了工業光魔然後把3d轉換結果帶回來之後,劇組發現,太空這個特定的環境以及劇組特殊的拍攝方法,實拍轉換之後的畫面和直接用3d拍攝並無區別,而且實際拍起來效率高太多了。
於是,杜克毫不猶豫的拋棄了3d實拍的打算。
但《地心引力》絕對不會是一部假3d影片,它的拍攝和製作方法都極其特別,與傳統的轉制3d截然不同。
傳統轉制3d的做法是在後期製作的時候把電影轉換成3d,《地心引力》則不同。
早在前期製作中,工業光魔轉換3d的工作就開始了,杜克的3d總監克里斯?帕克斯一直在與工業光魔的相關的隊一起工作,他詳細的向他們解釋了杜克的理念,都是精心思考過的。
比如,廣袤宇宙的空曠和狹窄得幾乎能使人感到幽閉恐懼的太空艙之間的巨大對比。
從一開始,這個團隊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他們必須確保,轉換得來的3d畫面能夠和cgi做出來的3d畫面無縫對接。
實景拍攝之後要轉成3d,cgi做出來的也是3d,兩個都是3d,但是一個是轉換的,一個是特效做出來的。
還有一點,在做這些的時候,他們還無法確保這會是杜克最終會要的畫面,這個團隊要盡力保持轉換過程的彈性和創造力。
不止這樣,他們在工作的時候,《地心引力》還不是一部已經完成了的電影,他們和劇組一起跟著拍攝進度工作,這個團隊不是在後期才開始轉換,他們一直和杜克的劇組保持相同的進度。
整個後期製作都是緊密相連的,是一個標準的團隊行為,杜克只是其中的總指揮,很多鏡頭都是在洛杉磯和舊金山拿出處理方案,傳送到印度和新加坡,在那裡做最為繁瑣的轉描工作,然後傳送到倫敦進行處理,最後轉回洛杉磯,由杜克和視效總監蒂姆?韋伯做稽核。
杜克要保證所有的畫面都和環境是相符合的,在儘可能的情況下,把環境再弄得更漂亮些,當然這需要整個後期製作團隊同心協力來完成。
在最後的剪輯上,技術上的嚴苛就是把畫面做到無縫對接的地步,讓觀眾看不到剪輯點到底在哪,杜克更多時候是從3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