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4 頁)
機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計算機病毒是基於整個計算機的基礎架構而存在,難道外星人的系統與人類相同?還是說他們用的是dos作業系統?或者英特爾的cpu?”
“此外,影片的煽情太過廉價和粗暴……”
在西斯克爾的配合下,羅傑?艾伯特將《獨立日》從劇情到結構,從邏輯到臺詞。全都惡狠狠的譏諷了一遍。
“杜克?羅森伯格的前兩部影片《生死時速》和《勇闖奪命島》還是得到了一些好評,而《獨立日》明顯是他的滑鐵盧。”
按照既定程式,西斯克爾又問道,“羅傑,《獨立日》的失敗是不是與杜克?羅森伯格本人的執導水平下滑有關?”
這不止是針對電影了,但羅傑?艾伯特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我曾經與杜克?羅森伯格談過,他的問題很明顯,一是拍攝時的破壞慾過於旺盛,完全壓倒了對於電影藝術的追求。”
稍稍頓了頓,他好像在組織合適的語言,“二是與他的個人思想有關,其實不難看出,杜克?羅森伯格的心中,商業和票房處於第一位。電影質量嘛,反而要靠後。”
不等搭檔繼續發問,羅傑?艾伯特徑直說道,“連《獨立日》在內,杜克?羅森伯格有三部電影問世,從這三部電影中,可以看出他的電影製作技巧有限,翻來覆去就是那幾樣。時間一長,自然會被人厭倦。”
“可以更詳細的分析一下嗎?”西斯克爾再次問道。
“當然!”
羅傑?艾伯特清了清嗓子。這才說道,“第一,愛炫技。炫目的運動鏡頭,凌厲的剪輯風格,火爆的特效場面,這是杜克?羅森伯格最典型的風格。也是觀眾對他前兩部影片津津樂道的地方,看著的確很過癮,這些甚至融進了他的血液,成為其基因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愛炫技的特點,在三部影片中。杜克?羅森伯格從來沒有變過。相比之下,他的敘事能力倒是逐漸在變化,而且越變越差!《獨立日》就是代表!故事敷衍,人物角色臉譜化,邏輯漏洞一堆,所有這些讓‘愛炫技’變得越來越討厭。”
“第二,三種技巧濫用。從《生死時速》到現在也有幾年了,杜克?羅森伯格卻看不到任何進步。他濫用慢鏡頭,濫用廣角,濫用爆炸。無休止的爆炸,退休警察搞恐怖爆炸,美**隊的叛亂份子也爆炸,外星人還是爆炸,大家用足勁抓緊一切時間爆炸,然後頭戴無敵光環的主角們,用優雅的慢動作從爆炸中逃生!”
“第三,沒節制!為了那些多餘的追車、爆炸、慢鏡、特效,杜克?羅森伯格不在乎把電影劇情一刪再刪,根本沒心思去考慮藝術和人文關懷!反而把炫技和招搖表現到了極致,比如他個人非常自得的鏡頭,一顆炸彈從f…18大黃蜂落到惡魔島上,並引發巨大的爆炸,自稱為‘炸彈視角’,說白了,這不過是他自娛自樂的爆炸遊戲。”
透過有線電視網,這期節目傳到了很多人的面前,有人覺得羅傑?艾伯特說的有些道理,特別是超過四十歲經常看他影評的人,而有人覺得他純粹是為了挑刺而挑刺,比如二十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人。
“純屬嫉妒,我就喜歡爆炸電影和快節奏電影,在這方面誰能比的上杜克?羅森伯格?”
電視機前,有年輕觀眾在嘀咕,“這些影評人也就是幾個高階噴子而已,以為自己高大上,實際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
還有人如此說道,“帶著嫉妒和偏見的心理去看電影是不會好看的,無論看多少遍都一樣。”
每個人對每種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人會受到環境輿論的影響,很難說羅傑?艾伯特的節目會對杜克和《獨立日》帶來什麼。
接近午夜時分,《洛杉磯時報》的女記者莎拉與杜克和南希告別,走出了一家高階餐廳,直接開車趕回報社,準備連夜完成主編交待下來的任務,以便明天及時見報。
手指落在打字機的鍵盤上,發出清脆的響聲,莎拉有些悲哀的發現,一心想做影評人的自己,這次恐怕要站在影評人的對立面了,以後的影評人夢甚至會破滅。
但她管不了這麼多了,這份媒體工作才是生存的根本。
一直到午夜時分,莎拉才將趕完的稿子交給編輯,編輯迅速排版,加入到早就留好的版面中,然後傳到分散在全美各處的印刷廠,印刷出版,送到北美各個角落的各個使用者手中。
由於提前與製片發行方溝透過,杜克並沒有像其他演員那樣,參與到北美的宣傳通告中,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已經開啟的輿論戰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