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部分(第2/4 頁)
舍那大佛,這才戀戀不捨地離開,開始遊覽其他的洞窟。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兩厘米,稱為微雕。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裡失去了雲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
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安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崇佛的歷史情態。這些形制瑰異、琳琅滿目的石刻藝術品,是華夏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傅清揚受抱石子影響,也喜愛雕刻,不過他的水平卻不行。想要成為一名雕刻大師,除了要努力之外,還要有一定的天賦。就好像抱石子一樣,他天生就是為石頭而生,為雕刻而生的,天賦驚人,學習起來自然也是一日千里。而傅清揚則沒有這種藝術天分,雖然喜愛,但是雕刻水平卻很一般。
此刻,面對著這些精美的微雕,看著這些平直刀法,傅清揚感覺受益良多。他知道,留下這些微雕的定然都稱得上是雕刻大師。縱然抱石子復生,恐怕也未必能雕出這樣的石刻。
看完了北魏的石窟之後,傅清揚又來到了唐代龍門石窟的重點洞窟中,讓傅清揚感覺到意外的是,他在很多石窟當中,又一次碰見了那對中年男女。隨著見面次數增多,那對中年男女顯然也注意到了傅清揚,看他的眼神有點怪異。本來,遊人遊覽景點碰到一起一點都不奇怪,不過傅清揚卻覺得有點奇怪,這中年男女好像並不是單純的欣賞雕像,他們欣賞雕像的同時,目光逡巡,好像在探查周圍的地形。傅清揚腦海中驟然閃過一個詞來,踩點。他覺得,這對中年男女來龍門石窟的目的恐怕不純,這兩人好像有些什麼想法。
傅清揚目前還不確定這兩人是不是像他想的那樣,真的目的不純,他只是有這樣的想法,也不知道自己的感覺是不是準確。不過傅清揚卻一點都不著急,現在不過才下午時分,距離天黑還有幾個小時,這兩人縱然要動手,也絕對不會選擇遊人眾多的白天,而應該是天黑之後才動手。而且他們針對的物件很可能是蓮花洞的微雕,那得手後很容易帶走。而如果是盧舍那大佛的話,恐怕想要弄走得用吊車了。很顯然,用吊車偷東西絕對是不可能的。
既然時間還早,傅清揚也不著急,他又去了潛隱寺。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臺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一比一的複製品陳列。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淨土宗信仰的物件。在燕京的時候,傅清揚曾經數次參觀過故宮博物院,親眼見過這些菩薩,此時見到真品,不禁覺得這上面與故宮博物院的佛像相比,多了幾分神秘色彩,好像佛像本身能夠產生魔力,讓人情不自禁地為之著迷。
傅清揚越是觀看,就越是發覺古代工匠的技藝當真是精湛的令人歎為觀止。無論是盧舍那大佛,還是潛隱寺石窟的藻井,都是各有特點。傅清揚的興致非但沒有隨著觀賞的時間增長而喪失,反而大有越來越濃厚的跡象。
傅清揚看了看太陽,見日頭還高,距離景點關門還有一段時間,索性又來到了賓陽中洞。對賓陽中洞傅清揚不是特別瞭解,他首先來到刻有介紹的地方看碑文。
~…~
第六百三十六章 監視
。 第六百三十六章監視
只見上面寫著:賓陽中洞,北魏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