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3/4 頁)
回 秦王宮門掛玉帶 敬德屈受披麻拷
詩曰:
天命歸唐在世民,建成元吉枉勞心。
仁君自有群莢護,鴆酒雖兇計不成。
當下秦王見此醜事,不敢衝破,想成一計道:“嗄!有了!不免將玉帶掛在宮門,二人出來,定然認得,下次決然不敢胡為,戒他下次便了。”就向腰間除下玉帶,掛在宮門,竟自去了。
再說建成、元吉與張、尹二妃調笑戲謔了一番,二妃道:“二位千歲,天色已晚,恐有嫌疑,請各散去,明日再會罷。”建成、元吉依允。二妃相送出宮,抬頭看見宮門首掛下一條玉帶,四人大驚。二王把玉帶仔細一看,認得是秦王世民腰間所圍的,即失色道:“這卻如何是好?”二妃道:“太子不必驚慌,事已至此,必須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二王大喜,出宮不表。
次日,高祖駕坐早朝,設立兩班文武,黃門官傳旨:“有事奏事,無事退班。”道言未了,只見內宮走出張、尹二妃,俯伏在地,哭奏道:“臣妾二人,昨日同在彩霞宮相聚閒談,忽有二太子秦王闖入宮來。臣妾見他醉酒,問他何處留飲,他回說後宮相望王姊,故爾吃醉。繼後把臣妾十分調戲,現扯下玉帶為證。”就把玉帶呈上。高祖一見,正是:
怒從心上騰騰起,惡向膽邊勃勃生。
便叫:“美人且回宮去,待孤處置畜生便了。”傳旨宣秦王上殿。秦王來至殿上,俯伏道:“臣兒朝見父王,願父王萬歲!萬歲!萬萬歲!”高祖一看,見他腰間繫的是金帶,便問道:“玉帶何在?”秦王道:“昨日往後宮相望王姊,留在王姊處了。”高祖道:“好畜生!怎敢瞞我?做得好事!”就命武士:“拿下,用龍鳳劍速速斬來。”眾武士一聲領旨,上前將秦王綁了,推出午門。徐茂公、秦叔寶、羅成見了,一班下,奏道:“臣等不知萬歲何故要斬秦王?”高祖也不好說出宮內之事,只說:“為玉帶一事,問這畜生便了。”叔寶又奏道:“萬歲,這玉帶小事,可念父子之情,赦其一死,且將他下在天牢,待等日後有功,將功折罪便了。”高祖道:“本該斬首,今看秦恩公面,將這畜生與我下入天牢,永遠不許出頭!”眾武士領旨,將秦王押入天牢去了。
這訊息傳入後宮,公主不知端的,細細打聽,方知秦王為失了玉帶下入天牢,心中一想道:“多是因望我而起的禍端。”竟拿柴紹之帶來救秦王。那公主終是婦人家見識,不顧前後,遂出宮見駕道:“女臣兒朝見父王,願父王萬歲!萬萬歲!”高祖道“汝孤孀寡婦,今有何事,出宮見父?”公主道:“女臣兒無事不敢出宮,只因昨日御弟秦王進宮相望女臣兒,失落玉帶一條在女臣兒宮中,又聞秦王下入天牢,故送玉帶前來。”把玉帶送將上去。高祖一見,心中大怒道:“好賤人!你丈夫柴紹的,靳怎敢欺瞞孤家?孤家曉得你與這畜生一黨。”命綵女宮娥將公主鳳冠蟒袍除下,永不許出宮朝見。那公主一見父王發怒,羞得滿面通紅,自知無禮失見,卻被父王識破機關,遂含忿觸階而死。正是:
只因相救仁慈弟,反累香消玉殞亡。
那公主亡年三十九歲,死得可憐。高祖道:“這賤人倒也死得好。”分付拖屍首抬過盛殮,合葬柴駙馬之墓不表。再說建成得計,心滿意足,忙上前奏道:“世民下入天牢,眾將多是他心腹之人,定然謀反,父王不可不妨。”元吉奏道:“父王可將眾將遠去邊方,不得留在朝內。倘有不側,那時侮之晚矣!”高祖怒氣未平,不覺失口說道:“也不須遠調邊方,單留護國公秦叔寶在朝,餘者革去官爵,任憑他去罷。”叔寶道:“臣本該在朝,保駕才是,今意欲請旨告假,前往山東祭祖一番,望吾王垂念愚誠,開恩准奏。此去多則半載,就來入朝保駕。”高祖道:“依卿所奏,欽賜還鄉,祭祖已畢,就來供職。”即行退朝。叔寶謝恩而退。
再說那些眾將,見有旨意下,誰敢不遵?一個個多端正車馬,打點帶了家小,各個回家。那程咬金道:“秦大哥,羅兄弟,你們兩個怎樣的主意?”羅成道:“我同表兄同往山東。”咬金道:“羅兄弟,你的主見不差,表兄表弟正該如此。當初在賈柳店中拜盟的時節,有官合做,有馬同騎,小弟如今也同往山東如何?這叫做你也好,我也好,三好合到老。我們一家兒住著,房錢大家出些。”叔寶、羅成大喜道:“同往何妨?”三人商議定當,各帶了家眷,徑往山東去了不表。
那徐茂公依舊扮了道人,卻躲在兵部尚書劉文靜府中住下。獨有尉遲恭分付黑、白二夫人:“先往朔州天堂府麻衣縣致農莊去,還有幾畝荒田,家中還有妻兒,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