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頁)
說善的很少,說惡的很多,這種做法,社會上必然是善人少,惡人多。你行善,有誰知道?不但不能激勵人修善,反而誘導他人去造惡。
我們看古聖先賢——作惡,不要說他,讓他自己慢慢去反省、去覺悟,這才是正確的。人都有天良,只是一時為利慾矇蔽而已;只要有善巧方便去幫助他,沒有不覺悟的。舜王用這種方法,把這一群捕漁的人感化了。看下文就知道聖賢的用心。
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舜王不是說一篇大道理,勸勸這些人;他用的是身教,自己作榜樣來勸別人。雖然時間長一點,但是效果會相當的深遠,因為言教不如身教!此正是他明哲處。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末世’,就是佛法的末法時期。‘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這是要痛戒的。自己有長處,要用長處去欺壓別人,就是世間人講的“值得驕傲”這句話。能夠‘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才是真正的修養。自己有才智要藏一點、收斂一點,不要太露鋒芒。古德常說:“大智若愚。”凡是露鋒芒的,縱有才智,也沒有多大作為。一個真正有大作為的人,他絕對不像一般人顯示的那樣淺薄,必然是渾厚老成。我們用包涵的態度對人——隱人之惡,揚人之善,才是真實持戒修福之人。
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
‘縱’,是放縱。能夠收到這樣好的效果(人人不敢放縱),大舜的所作所為就是很好的證明。‘見人有微長可取’,‘微長’就是小善。‘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人家有善行,我們隨喜,而且加以讚揚。
過去我初見李老師時,他曾教導我:“不要說人家的過失。”隱惡,這句話我懂。他又說:“不要讚歎別人。”我不明白,心裡就很疑惑。說人家的短處,這是不好的事情;讚歎別人是好事,為什麼不可以讚歎別人呢?後來李老師解釋說:“讚歎別人比說人家的過失、害處還要大。”怎麼會有害?他說:“讚歎別人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讚歎反而會害人的。人家有一點小小的能力,你就拼命去讚歎他,過分的讚歎,使那個人聽到之後得意忘形,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就不會再有進步了。不進則退,豈不是你害了人?”我想想,的確有道理。
哪一種人我們應該讚歎?佛門裡常講的“八風吹不動”,這樣的人你應該特別去讚歎他,因為他不受你的害。你讚歎他,他如如不動;愈讚歎,他愈謙虛,愈覺得自己努力不夠,這種人應該加以讚歎。所以我們要小心謹慎,不能夠以善心做了壞事。從這一段來看,我們才真正體會到舜王用心之苦;他用一年的時間,把這地方壞的習俗轉移過來。
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則’,就是榜樣,就是原則。都是為社會、為地方、為大眾作一個榜樣。
‘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什麼人才叫‘大人’?天下為公才叫‘大人’;念念都是為自己的叫做“小人”。所以小人為私,大人為公。佛菩薩稱之為‘大人’,你看看《八大人覺經》——菩薩八種大覺;‘大人’就是佛菩薩。這一節說的就是菩薩道、菩薩行。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
‘形跡’,就是外表。君子和小人,如果只從外表上來看——常常會搞錯、常常會相混,實在不容易分辨。
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若從心地上來看,小人和君子就截然不同了。
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儒家講“君子賢聖”,佛門裡講“諸佛菩薩”,他們與一切凡夫所不同的,就是‘存心’;形跡很難區別,所以往往我們把聖人看錯了!在佛門裡,像過去浙江天台山出現寒山、拾得、豐幹。《天台山志》上記載,在當時一般人看這三個人瘋瘋癲癲的,認為他們有神經病,不正常,沒人理會他們!所以形跡上怎麼看得出來呢?豐幹是在碓房裡舂米的,就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的那一份工作。豐幹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阿彌陀佛在廚房舂米來供養大家;寒山、拾得是等覺菩薩——文殊、普賢化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