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洋教士(第1/2 頁)
婉清揚細細一看,這標記卻有些像族徽,看著很是神秘。後面的幾個箱子上居然還印有幾個英文字母,後面幾個箱子上卻印著些婉清揚不認識的文字。
這應該是教會的馬車,婉清揚暗暗猜到。
婉清揚關於教會的資訊,多半來源於左泰。左泰對西方文化可是非常感興趣,若不是家裡人攔著,直接入教都有可能。
左泰對西學的態度很痴迷,幾乎是把西學吹上了天。只是現在航海遠行還是不怎麼安全,中國人體質也不如西方強健,否則婉清揚都有勸左泰留學的衝動。
現在來清朝的教會,一般都是葡萄牙人在背後支援,想必這箱子上印的文字,應是葡萄牙文。
英語婉清揚還可以——能讀。雖說交流上還是半半磕磕,但好歹過了八級。可這葡萄牙文婉清揚可就一竅也不通了,就連聽也很少聽過。
當朝這位康熙爺,很崇尚西學,從少年時起對傳教士的態度就非常友好,對天主教非常感興趣不說,還非常支援傳教士的傳教活動,雖然只限他們在京城地區傳教,但對西方教士的態度非常寬容。
但話說回來,當時的傳教士本身素養很高,無論是現在大清當朝的傳教士,還是往上再追溯到明朝。
這些教士們在宮廷結交權貴,傳教事業一度有很大發展。康熙爺勤奮好學,對有專長的西洋人抱有求賢若渴的熱情。
順而延伸,清朝開放澳門和廣州對外貿易。雖然貿易物品多為貴族的奢侈品,但往返貿易卻相當頻繁。按照這個方向發展,中國與世界接軌也不算太難。
但記得塘鈺曾跟婉清揚說過,在康熙四十三年的時候,清朝和羅馬教廷發生了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發生了一場關於“禮儀”的爭辯。這場爭辯一直辯論至今,爭辯了十多年。
這段歷史婉清揚不是十分了解,但塘鈺簡單一說婉清揚便懂了。
婉清揚自我總結就是康熙爺對洋教士們太過於友好,以至於洋教士們蹬鼻子上臉。
想必今兒驛站來的八成就是已經領了信票的傳教士。從打小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看,婉清揚對這些洋教士基本沒有什麼好印象,即使他們再尊重中國禮法,婉清揚看他們也是帶著有色眼鏡的。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給數以萬計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帶來了滅絕種族性的殺害。即使是希特勒對猶太人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歐洲人對待印第安人的面前也都只能算是九牛一毛。這一段歷史,就連現今的美國人面上雖不否認,但都不願提及。
現在的大清,幸運就幸運在——現在還足夠強大,怕是歐洲人又要在我們的國土上建另一個美國。
上學無聊時,受電視劇影響,婉清揚對清朝的歷史非常感興趣,特意百度了一下清朝的貿易政策。
無意間居然發現,在清朝整個朝代中百分之八十五的時間,對外貿易都是非常活躍的,和其他西方國家一樣也開放了相應的貿易口岸。
而“閉關鎖國”一詞,最初提出的也不是中國人,而是我們革命的老夥伴馬克思。
當時英國對清貿易受阻,對清朝推銷的多種商品被拒,一家報社特邀馬克思寫了一篇評論,“閉關鎖國”一詞,相應而生。
而當時西方國家對外開放的口岸也不過一二處而已,對清朝他們則希望開放得更多來滿足他們貿易通商的需求。
而且,當時清政府拒絕入境的一項商品就是我們熟識的“鴉片”。我們一直備受屈辱的“鴉片戰爭”,在英國則被稱為“貿易之戰”。
每每中國人對外提及“鴉片戰爭”,英國人都置若罔聞,表示從未聽過,因為在他們眼裡這完全是為了對外貿易而進行的正義之戰。
中國最早使用“閉關鎖國”這個詞,也只是從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即使有專家為滿清王朝平反,也很快消失在主流的聲音中,但其中也不乏漢人對滿人政權的偏見。(考據百度詞條)
婉清揚越想這些越是滿腔怒火。可婉清揚能為未來做些什麼呢?她有這個能力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一個人的力量似乎有點薄弱,四兩撥千斤,婉清揚沒那個力量。
婉清揚正胡想,思路便被七巧打斷:“姑姑,您想什麼呢,都有些愣神了!”
“沒!我們走吧!”婉清揚回過神對七巧道。
婉清揚剛想邁腿繼續往鋪子走,只聽“咣噹”一聲傳來。一個不小心,幾個搬運工把一個箱子扣到在地,裡面黑漆漆的像瀝青塊一樣的東西從裡面滾了出來。
“Oh!M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