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之奇葩的祖孫三代(第1/2 頁)
商朝雖然比周朝存在的時間短,只有不到六百年,但是中間出過很多厲害的君主,扶大廈於將傾,讓風雨飄搖的商王朝能夠續命下去,其中傑出的代表就有:名相伊尹,悔過自新的太甲,中興之主武丁,盤庚,第一女將軍婦好等等。 周朝雖然傳承了八百年,可除了開國君主武王之外,只有個聖人周公旦了,其餘的君主真是一言難盡,中興是不可能中興的,能不敗家就已經是明君的典範了,倒是類似於後世司馬家的八王之亂倒是出了不少,今天就盤點下最奇葩的祖孫三代吧。 作為周朝第27代君王的周幽王,被後人嘲笑了千年,只為一句“烽火戲諸侯”,為博美人一笑而鬧出的荒唐之舉,跟“狼來了”的故事一模一樣,“狼來了”只是小孩子鬧著好玩兒,而周幽王還知道“戲出有名”,只為紅顏。 周幽王作為一國之君,怎麼會做出如此荒謬的行為?其實在瞭解了他的爺爺和父親的荒唐之後,就知道答案了,祖孫三代,往上數,一代比一代更加荒唐,只不過周幽王更加蠢笨而已,導致自己命喪驪山。 周幽王的爺爺是臭名昭著的周厲王,叫姬胡,在位37年。 周厲王貪財好色,殘暴無德,驕傲放縱,不聽忠臣規權重用同他一樣貪財的榮夷公,並且大力阻塞言路,凡是說他不好的,全都殺掉,民間無人敢議論,將話都藏在心裡,周厲王覺得自己治世有方,民間言論一片祥和,召公知道隱患巨大,總有一天會爆發的,於是勸周厲王說:“堵住人們的嘴比堵住洪水更加厲害,只有讓民眾暢所欲言,才能知道天下的好壞之處,才能加上防備杜絕,可現在你只知道去堵住他們的嘴,又怎麼知道民心所向呢?所以,要像治水一樣地去疏導,而不是隻知堵塞,充耳不聞,自欺欺人。” 可週厲王哪裡聽得進去,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治世之道中,無論好壞都是自我裁決,一意孤行,直到民間怨氣聚焦到了頂點以後開始發動叛亂,周厲王抵擋不住,只好逃到了彘,太子靜躲在召公的家裡被眾人發現以後,也圍攻了召公,召公只好用自己的兒子狸貓換太子,讓太子靜躲過此劫。 周厲王在逃到彘14年後,在那裡哀怨地去世,國無君則不安,於是召公與周公一起共理朝政,稱為“共和之治”。 注:這裡的召公和周公不是第一代的,他就是個稱呼,爵位,類似於秦國公,魯國公之類的。 太子靜就在召公家中長大,等他長大以後,就把王位交給了靜,他便是周宣王。周宣王就是周幽王的父親,姬靜。 本以為受到自己父親的影響,周宣王應該有前車之鑑,勵精圖治,誰知他卻並沒有汲取父親的教訓而遵守法度與祖先的聖德,遺傳了父親的獨斷專行,不聽忠臣良言。 天子應當在農耕之時帶頭親耕以示重農,可週宣王卻不以為然,偏偏不去千畝之地親耕,之後,千畝發生戰爭,周宣王的軍隊大敗。 周宣王準備清點人口用以繼續徵兵,可有大臣卻勸說:“民戶是不可以清點的”。周宣王仍然一意孤行清點了所有民戶。 一開始我並未理解為什麼民戶不能清點,後來才反應過來,說的是不能勞民傷財,因為這些戶籍只要一問官員就全都有記錄,在秦孝公時期,招募新兵規定不得用家中是獨子或二子的,必須是三丁以上者才能徵召入伍,即使自身本領再過人也不行,這就儲存民間仁治的最基本要素,只有心繫百姓的天子才能久治。 周宣王在臨死的那一年,他聽到有關周朝江山會被女子危害的傳言,於是下令殺死了很多婦女和女嬰,大夫杜伯勸諫,周宣王又把杜伯殺死了。 至於周宣王的死因,民間流傳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周宣王在遊獵的時候,杜伯的冤魂突然乘白馬白車,戴著紅帽,執紅弓紅箭與兩位大臣一同朝周宣王狂奔過來,然後一箭射中了周宣王的心臟而亡。這個說法當然比較玄幻不可信。 第二種:周宣王夢見杜伯射殺自己,也就是第一種說法並非是真的,而是在夢中所見,周宣王受驚過度,沒多久就病死了。 這兩種說法裡無疑看出,周宣王的死都跟他殺死杜伯而生心病有關。 按理說,周宣王從小目睹了父親的亂治的悲劇結局,又有召公的教導,可週宣王還是像極了父親,這讓我不得不相信遺傳的強大作用。 直到再看周宣王的兒子周幽王的荒唐後才肯定了,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提出的那個有關遺傳的觀點,我不得不為之肯定。 他說:“孩子的性格必定遺傳至父親,智慧則遺傳至母親。” 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後來看的話,就不難理解,周幽王為何會做出“烽火戲諸侯,只為博褒姒一笑”的荒唐之舉了。 周幽王名叫姬宮湦,或許在父親周宣王駕崩那一年他聽到的傳言,說有女人會禍害周王朝,從而大肆屠殺婦女和女嬰,從褒姒的出現來看,並非空穴來風,可惜的是,上天註定的,又怎麼可能憑人力逆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