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篇——張奐(第1/2 頁)
張奐(104-181年),字然明,又名張煥。敦煌淵泉今甘肅省瓜州縣)人,後因功移籍弘農郡(今河南靈寶),書法家張芝的父親。中國東漢經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涼州三明”之一。 早年師從太尉朱寵,研習《歐陽尚書》,自行刪減《牟氏章句》。漢桓帝時,舉賢良出身,對策第一,授議郎,歷任安定都尉、武威太守、度遼將軍、護匈奴中郎將等職。多次贏得對外戰爭,招撫外族,促進邊境和平,功勳卓著。漢靈帝即位,遷大司農,受到宦官集團利用,討伐大將軍竇武。事後,上疏為竇武等人申冤。累遷太常卿,辭官歸鄉,授課著書,不再出仕。 光緒四年(181年),張奐去世,時年七十八。 張奐祖籍敦煌淵泉,其父張惇曾任漢陽太守。張奐在少年時遊學三輔,師從太尉朱寵,研習《歐陽尚書》。張奐認為《牟氏章句》重複的話較多,於是自行刪改,從四五十萬字減為九萬字。 後來,張奐受大將軍梁冀徵辟,他於是將刪減過的《牟氏章句》上奏給漢桓帝,桓帝下詔交給東觀。不久因病離職,又被舉為賢良,策試得第一名,被擢拜為議郎。 永壽元年(155年),張奐被調任為安定屬國都尉。安定屬國都尉的駐地在安定郡三水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東)。張奐到職不久,南匈奴統治者左薁鞬臺耆與且渠伯德等七千餘人起兵反漢,進攻南匈奴伊陵屍逐不單于居車兒的單于庭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東羌也出兵響應,進攻張奐的駐地。時張奐營壘中只有二百多人。 張奐聽到叛軍進攻的訊息後,便馬上帶領軍士出擊。當時一些軍吏認為力不敵眾,叩頭阻止,張奐不聽,便率兵進屯長城。這時他一面收集兵士;一面派遣將領王衛招降東羌。漢軍很快佔據了龜茲,斷絕了南匈奴與東羌的交通,諸豪相繼率眾降張奐,同漢軍共同攻打薁鞬等所率的南匈奴叛軍,不斷取得勝利。且渠伯德十分惶恐,便率眾向張奐投降,這樣安定郡內的各族人民又獲得安寧的和平生活。 延熹元年(158年),朝廷調張奐擔任使匈奴中郎將,進駐南單于庭美稷,代表中央政府負責匈奴事務。同年,南匈奴諸部在休屠各的率領下起兵反漢,與烏桓、鮮卑攻掠沿邊九郡,火燒度遼將軍駐曼柏(今內蒙古東勝北)的軍門,引屯赤阬,與張奐率領的漢軍,煙火相望,漢軍感到驚恐。 這時張奐安坐帳中,若無其事地與弟子講誦儒家經典,使治軍稍安。他採用了和平的手段,誘降了烏桓;對南匈奴諸部叛軍,採用襲擊戰略,將其擊敗,誅殺了休屠各部首領,餘眾皆降。又率南匈奴單于襲破了攻掠漢邊的鮮卑,使東漢王朝的北部沿邊地區暫時得到安寧。 延熹二年(159年)八月,桓帝在宦官單超等協助下,清除了梁冀集團。梁冀的故吏、賓客被免黜者有三百餘人。張奐過去曾在大將軍府中作過屬吏,於是也以梁府故吏身份被免官禁錮。在免官禁錮中,幾乎所有舊交都不敢出來為他說一句話,只有中郎皇甫規先後七次向朝廷薦舉他。 延熹六年(163年),張奐被任命為武威郡太守,在武威期間,他實行了平徭均賦,使人民的賦役負擔有所減輕;同時他又革除民間陋習。以前民間凡是二月和五月出生的孩子及與父母同月生者,全部處死。張奐到任後,一面曉之以義,指出這純是妖忌;另一方面又嚴加賞罰,於是風俗遂改。由於張奐辦了這些好事,百姓便為其立生祠,以示愛戴。 延熹六年(163年),由於張奐政績卓著,朝廷調他擔任度遼將軍,進駐曼柏,代表朝廷處理鮮卑、烏桓事務。數年間幽、並二州,清靜無事。 延熹九年(166年)春,又調張奐任九卿之一的大司農,掌管國家經濟。這時北部邊境的鮮卑,聽到張奐的調離訊息,便勾結南匈奴、烏桓數道入塞,或者五六千騎兵,或者三四千騎兵,開始攻掠沿邊九郡,殺害百姓;同年秋,鮮卑又率八九千騎兵入塞,誘引東羌與之共盟。於是上郡的沈氐羌、安定郡的先零羌等共攻張掖、酒泉,北方沿邊地區深受其害。 為了平息叛亂,朝廷仍以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監督幽、並、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南匈奴和烏桓聽到張奐率兵到前線時,便率眾二十萬口投降。張奐誅其首惡,對降眾採取安撫辦法。唯獨鮮卑率眾退走出塞。 延熹十年(167年),東羌與先零羌五六千騎攻掠關中,圍祋栩(今陝西耀縣),掠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同年夏,羌人復攻沒兩營,殺千餘人;同年冬,東羌岸尾脅同種人,再次鈔掠三輔(即右扶風、左馮翊、京兆尹)地區。 這時張奐派司馬尹端、董卓二人率兵進擊,大敗羌人,斬其首領,俘羌人萬餘人。三輔又獲得和平與安定。因破羌有功,他申請把他的家由邊郡敦煌淵泉遷到內地弘農華陰(今陝西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