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之齊國篇——太公姜尚(第1/2 頁)
姜子牙(約前1128年-前1016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又稱姜太公、師尚父、太公望、呂望。東海上(今河南許昌)人,另一說為河內(今河南衛輝)人。商朝末年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西周開國元勳,杭州厲氏家族先祖。 姜子牙先在商為官,見紂王無道,便辭官遊說方國,聽聞西伯姬昌賢能而去周,隱之磻溪,此時已年屆七十。也有一說是太公入贅婦家,因不擅生計而被婦家逐出家門,於是在渭水之濱直鉤釣魚,一樵夫見姜子牙用直鉤釣魚,便授其釣魚之法。 但姜子牙卻答道:“老夫名雖垂釣,意不在魚。我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 姜子牙垂釣的故事傳聞四方,周西伯姬昌便率領屬臣帶上厚禮,恭請姜子牙出山。武王繼位後,姜子牙拜為國師,牧野之戰中立下首功,被封為齊國之侯,都於營丘(今山東臨淄),成為齊國始祖。周康王六年(前1016年),卒於周首都鎬京。 姜太公先後輔佐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既主軍,又問政,武能安邦、文能治國。周公分封后,姜太公成為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所作《六韜》傳世。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唐太宗為示慕賢之德,在當年姜子牙垂釣之地修建太公廟,且植四柏。唐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又追封姜子牙為武成王。此後,姜子牙聲譽日盛,朝廷和慕名者爭相在釣魚臺廣修廟宇,塑造太公、文王、三清諸神像,祭祀異常隆重。明、清兩代,釣魚臺的各處廟宇殿閣都得到翻修增設。 姜子牙,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陝西省寶雞市),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 “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 姬昌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後姬昌大喜,認為姜太公是個奇才,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週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有人說,姜子牙博學多聞,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姜子牙就離開了。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姬昌。有人說,姜子牙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時,姬昌之臣散宜生、閎夭久聞姜子牙之名而召請他。姜子牙也認為“聽說姬昌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姬昌,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雖然姜子牙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致都認為他是姬昌、姬發之師。 姬昌從羑里脫身歸國後,暗中和姜子牙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鬆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遵循姜子牙的基本策略。 姬昌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爭訟後,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姬昌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姬昌死後,姬發即位。九年,姬發想繼續完成姬昌的大業,東征商紂察看諸侯是否雲集響應。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黃鉞,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於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紂了。”姬發說:“還不行。”班師而還,與姜子牙同寫了《太誓》。 又過兩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時紂王荒淫暴虐到了極點,姜子牙見時機成熟,就向姬發提出伐紂建議。姬發於是通告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精選兵車300輛,勇士3000人,甲士人,組成伐紂大軍。發兵時姬發占卜龜兆不吉;行軍途中又遇暴風驟雨,姬發和眾臣的決心一度動搖。姜子牙力排眾議,堅定了姬發伐紂的信心。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軍到達商都朝歌郊外70裡處的牧野,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商紂王也集結70萬(一說17萬)兵馬趕至牧野。戰幕一揭開,姜子牙親率少部精銳為先鋒在前面挑戰,隨後姬發率領大隊人馬攻擊商紂王的軍隊。商軍人多勢眾,但士卒與商紂王離心離德,紛紛倒戈。周軍趁勢進攻,大量商軍被殺。紂王見大勢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臺,自焚而死。姜子牙引姬發入殷都朝歌,詔告天下商朝滅亡,周王朝誕生。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