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漢簡史(第1/2 頁)
漢朝(前202年-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兩個時期。其中西漢傳十三帝,歷二百一十年;東漢傳十四帝,歷一百九十五年。 在秦末農民起義中,劉邦參與推翻秦朝,被封為漢王。隨後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戰勝項羽,於前202年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漢初統治者採用黃老之術,休養生息,出現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對內加強中央集權,推行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外北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武帝晚年,國力有所下降,經昭宣中興後再度興盛。此時,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將西域納入版圖。西漢後期,外戚干政,社會矛盾叢生。 8年,外戚王莽廢漢孺子,建立新莽,西漢滅亡。新莽末期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出現光武中興;明章二帝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打擊匈奴,派班超經營西域,擴充套件絲綢之路,使東漢國力趨於極盛。東漢後期,官宦之爭迭起,出現兩次黨錮之禍。黃巾起義爆發後,群雄割據,漢室衰微。220年,曹丕篡漢,漢朝滅亡。 漢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極盛時疆域東括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蒙古。自漢朝以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漢族。此外,漢朝在思想、史學、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卓有建樹,儒學獨尊、佛道並列,漢賦、樂府詩興盛,《史記》《漢書》開創紀傳體史書先例,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更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劉邦是沛豐邑中陽里人,平時不參加農業勞動。喜歡劫富濟貧。到青年時代,秦始皇已統一中國,他當上了秦朝的泗水亭長,並與郡縣小吏關係非常密切。劉邦在生活上有失檢點,但他為人仗義,胸懷大志,待人寬厚,能孚眾望。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劉邦亦於沛縣起兵響應,稱沛公。後加入項梁、項羽叔侄的反秦義軍。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月,楚懷王遷都彭城,封劉邦為武安侯,任碭郡長。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劉邦從彭城(今江蘇徐州)率部出發攻入咸陽,秦王子嬰降,秦亡。 漢元年(前206年),劉邦進入咸陽後。廢除秦苛法,與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深得民心。楚懷王曾與諸侯約定,先入咸陽者為關中王。項羽聽說劉邦已先行入關後,率四十萬諸侯聯軍進入函谷關,進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準備攻打劉邦。由於力量對比懸殊,劉邦親往項羽駐地謝罪,後在樊噲等人護衛下,從鴻門宴上機智脫險。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主持分封了十八諸侯,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巴、蜀、漢中。由於分封不均,引起普遍不滿。齊國貴族田榮率先起兵反楚,天下再度出現諸侯混戰局面。 五月,劉邦領兵出漢中,奪取關中,東向攻打楚國,楚漢戰爭爆發。戰爭初期,項羽佔據軍事優勢。劉邦知人善任,積極聯合反對項羽的力量,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逐漸扭轉不利局面。漢五年(前202年)正月,劉邦大敗項羽於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項羽退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楚漢戰爭結束,劉邦重新統一天下。二月初三日,劉邦即位於定陶泛水北岸,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前漢),是為漢高帝。最初,劉邦暫居雒陽,後徙都長安。 漢初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制,略有增損。劉邦命丞相蕭何在《秦律》六篇的基礎上,增訂有關行政、民政方面的法律《刑》《廄》《戶》三篇,制定《九章律》。又命韓信申明軍法,叔孫通製作禮儀。中央集權專制政治體制進一步完善。 漢初各種制度大體沿襲秦制,只有地方行政體制未像秦一樣採取徹底的郡縣制,而是實行郡縣與分封並行的體制,史稱“郡國並行制”。劉邦在統一戰爭前後,相繼分封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等為異姓諸侯王。異姓王佔據了關東的廣大疆域,擁兵自重,對朝廷和統一造成嚴重威脅。等到政權穩固後,劉邦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或貶或殺,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至此,僅剩下國力最弱且地處邊遠的長沙國,存續至文帝時。 自秦末以來的長期戰亂給漢初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百姓大量死亡流散,大城名都“戶口可得二數者十二三”。物資極度匱乏,連皇帝都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馬駕車,將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車。物價飛漲,小米一石達到萬錢,馬一匹百金。這種情況下,漢初統治者不得不把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劉邦即位當年,就推出一系列安撫措施:解散軍隊,賞賜復員戰士爵位,優先授予田宅,減免賦役;鼓勵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