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之齊國篇——齊威王(第1/2 頁)
齊威王(前378年-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一名嬰齊,齊桓公田午之子,戰國時齊國國君。 齊威王初好淫樂,委政卿大夫,致朝政荒怠,諸侯並侵。後起而圖治,賞罰分明。賞即墨大夫,烹阿大夫。先後任鄒忌、田嬰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虛心納諫,國力漸強。繼其父桓公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廣置學館,招攬文士,議論政治,倡導仁義,率諸侯朝周。 齊威王七年(前350年),擴建長城。齊威王十六年(前341年),大敗魏軍於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一說今河北大名東南),迫使魏惠王於齊威王二十三年(前334年)到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互尊為王。史稱“徐州相王”。徐州相王之後,齊威王成了當時天下真正的霸主,齊國也“最強於諸侯”。齊威王三十六年(前320年),齊威王去世,死後葬于田齊王陵(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內)。 齊威王以善於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其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的問題,進行改革修治,嚴明法制、選賢任能,並能做到賞罰分明,因此齊國國力日漸強大。齊威王還進一步擴建了稷下學宮,實行“不任職而論國事”“不治而議論”“無官守,無言責”的方針,使得學術氛圍濃厚。當時,儒、道、名、法、墨、陰陽、小說、縱橫、兵家等各學派聚集一堂,圍繞禮法、王霸、義利等話題,展開辯論,相互吸收,共同發展,世稱“百家爭鳴”。 齊桓公六年(公元前357年),齊桓公去世,田因齊繼位,是為齊威王。同年,原呂氏齊國國君齊康公去世,絕子無後,俸邑都歸於田氏齊國所有。 齊威王元年(公元前356年),韓、趙、魏三國趁齊國國喪之機,出兵攻打齊國的靈丘。齊威王在平陸與趙、宋會晤。 齊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鄒忌借講琴理談治國方法,指出了上下一致.國家才會昌盛的道理,還勸威王不要再沉溺於酒色歌舞,要廣招人才,發展生產,操練兵馬。齊威王幡然悔悟,拜鄒忌為相。 齊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鄒忌被封為成侯,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齊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議,鄒忌反對救援,而段幹朋則建議齊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縣)來疲勞魏軍,然後趁魏軍攻破邯鄲後救援趙國,這樣既救援了趙國,又同時削弱了魏、趙兩國。 齊威王採納段幹朋的建議,兵分兩路,一路齊軍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齊軍兵分兩路,一路與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齊威王打算讓孫臏擔任主將,但孫臏以遭受過酷刑、身體有殘疾為由拒絕。齊威王於是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讓坐在帶著蓬帳的車子中出謀劃策。十月,齊軍取得桂陵之戰的勝利。 齊威王六年(公元前351年),齊威王開始貪圖玩樂,不理政事,同年,魯國攻打齊國,進入陽關。同年,韓、趙、魏三國再次攻打齊國,直到博陵。齊威王七年(公元前350年),衛國攻打齊國,佔領齊國的薛陵。齊築長城。齊威王九年(公元前348年),趙國攻打齊國,佔領齊國的甄城。 齊威王九年(公元前348年),齊威王聽了姬妾虞姬諫言,開始勵精圖治。重用即墨大夫,烹殺佞臣阿大夫以及其他佞臣。齊威王率領各諸侯國去朝見周天子。當時的周王室又貧窮又衰弱,諸侯們都沒去朝見,只有齊國朝見他。天下人都認為齊威王是賢君。齊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46年),大夫牟辛舉薦人才不當,齊威王將其處死。 齊威王十三年(公元前344年),齊威王拜訪秦國。 齊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最終敗魏於馬陵,殺魏將龐涓。 馬陵之戰中的大獲全勝, 並援救了趙韓兩國,使得其威望上升,挾戰勝之威,齊國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稱霸東方。 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趙肅侯在平陸會晤。 同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惠王並改此年為後元年,史稱”徐州相王”。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