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追加篇——列子(第1/2 頁)
列子(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禦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雲。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鄭國圃田(今河南鄭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約與鄭繻公同時。先秦天下十豪之一,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列子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歸同於老莊,被道家尊為前輩。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或為後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列子,姓列,名禦寇,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鄭州)人。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後被尊奉為“沖虛真人”。 列子的活動時期應該是約於戰國早中期,與鄭繻公同時,晚於孔子而早於莊子。列子聚徒講學,弟子甚眾,一次,列子往謁南郭子時選“弟子四十人同行”,據此可知,列子後學眾多。 列子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 據莊子《逍遙遊》的記述,列子可以“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練就了一身卓絕的輕功。因莊子書中常常虛構一些子虛烏有的人物,如“無名人”、“天根”,故有人懷疑列子也是“假人”。然而在《戰國策》、《屍子》、《呂氏春秋》等諸多文獻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應該實有其人。 列子弟子存名者有伯豐子、百豐、史疾等。 列子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的道家學派重要傳承人物。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發展於列子,而大成於莊子。其思想主張存在《列子》書中。 列子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階段思想。 《列子》提出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 列子開創了一種融寓言與哲理為一體的先秦散文文風。 宇宙生成論 《列子》一書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化”。 它具有多重義項,但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宇宙生成系統中的“生化”,認識論和境界層面上的“物化”,以及政治和社會理論層面上的“教化”。 宇宙生成系統中的“化”具有本源與萬物兩個相互聯絡的主體角度;認識論層面上的“化”是境界層面上“化”的基礎;而政治理論層面上的“化”則具有與眾不同的鮮明特點。 《易緯》說“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談及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個階段時,就是採用了《列子》學說的宇宙生成系統。 《列子》對於社會的不公平,對於人心的險惡,存在的事情,實實在在地嘲弄了一番。 首先,《楊朱》明確地否定君臣綱常、禮義教條。明確指出,應該讓君臣之道止息,認為禮義是偽名,不過是追逐個人榮利的遮羞布。以諷喻的手法先提出“厚味、美服、好色、音聲”是獲得公民保障的前提,並稱之為“達乎生生之趣”,然後反戈一擊,抨擊侯王為壽、為名、為位、為貨的行為,倡導人與人的關係應該是“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 其次,認為正確的生活態度應該是“不違自然所好”,只有抱著這種生活態度和這樣處理人際關係,才能保持人的天性,進而達到做人的理想境界。 再者,指出名聲是虛偽的,並以古諷今,對子產準備私授其弟以祿位醜惡現實是厭惡的,是極具批判鋒芒的。“今有名則尊榮,亡名則卑辱”,對於社會不公平,對於人心險惡,在作出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這就是要求儒家侯王放棄名利和各種私慾,做到返樸歸真。 虛者,有無(空)皆忘,萬異冥一,故謂之虛。《管子·心術上》:“君子之處也若無知”,言至虛也;“其應物也若偶之”,言時適也、若影之象形,響之應聲也。故物至則應,過則舍矣。舍矣者,言復所於虛也。”《文子·精誠》:“若夫聖人之遊也,即動乎至虛,遊心乎太無,馳於方外,行於無門,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不拘於世,不繫於俗。”“貴”這個詞不是列子本人所取,而是戰國其時的學者概括列子其說的總結。列子認為虛無貴可言,一言貴就已經是有而不是無了。真正的無,需要有無(空)皆忘,差別消融,而這正是虛的意義。虛一旦徹底,也就無所謂貴賤有無(空)等等的概念。 列子“貴虛”,其根本義旨與老莊思想接近,關涉的是精神境界問題,屬於養生治身的學問。虛即道,表示沖虛自然,不執不為之義。它既是宇宙生成的起源,即萬物存在變化的根據,又是養生治身所當奉行的根本準則。《列子》的根本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