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篇——滅異姓王(第1/2 頁)
漢初異姓王的封地總面積超過了漢郡,他們擁有武裝,行政自主,名為漢臣,實為漢廷不能控制的獨立王國。從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漢高祖及其統治集團先後解決了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相國陽夏侯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異姓王中唯有長沙王吳臣因勢小不構成威脅而得以儲存。 秦亡後,項羽主宰天下,割魏、楚九郡為西楚以自王,號霸王,都彭城,又分封其他十七人為諸侯王(見項羽十八諸侯)。然項羽分封,多王親信故舊於善地,而徙其故王於原據地之邊緣。雖尊楚懷王為義帝,卻徒其都郴,並令其親信於半途中截殺義帝。又由於其封賞不公,造成混亂。不久,齊地田榮殺項羽所封之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與濟北王田安;而故燕王韓廣不願王遼東,為新燕王臧荼攻殺;陳餘則因未被分封而不滿,逐走常山王張耳,迎原為趙王的代王趙歇復為趙王,趙王歇德陳餘,立陳餘為代王。一時間項羽所確立之新秩序完全被打破,項羽疲於奔走於平定各地叛亂,最後因在齊地屠城而遭到齊人頑強抵抗,深陷齊地而不能自拔。 漢王劉邦對項羽未能按懷王約定封其為關中王而不滿。趁項羽深陷齊地不能自拔之際,採用韓信之計暗渡陳倉,兵出漢中,而原關中百姓本就對項羽及其所分封之三王不滿,紛紛迎漢軍。漢軍迅速擊敗項羽所分封之三王,兼併三秦。而兵出函谷,並以為義帝發喪之名,與其他反項之諸侯結成第一次反項同盟,組成聯軍,直下彭城。項羽聞知彭城失守後,留大將龍且於齊地繼續平叛,而自率精騎回擊聯軍,於彭城、泗水、睢水連敗連軍。第一次反項同盟亦漢軍大敗而告瓦解,諸侯各散去。 劉邦敗後再次派遣使者遊說諸侯,以期二次結盟。趙、魏兩國拒絕結盟,但九江王英布、彭越同意入盟。漢軍攻滅魏、趙,平代地,又威降燕王臧荼。滅趙後,立張耳為趙王。而前項羽殺韓王成,另立鄭昌為韓王,劉邦令太尉韓信略韓地,虜鄭昌,故立韓信為韓王。而韓信滅趙後,貪功攻齊,得齊地後求封為王,劉邦不得已立其為齊王。至此劉邦之“第二次反項同盟”在與項羽戰爭中形成。 項羽敗亡後,劉邦對其中一些諸侯王進行了調整。齊王韓信徙楚,王淮北,都下邳(今江蘇邳州);英布為淮南王,都壽春;衡山王吳芮徙長沙王,都臨湘;以太原郡為韓國,徒韓王信於太原。另外,又立佐漢有功之的閩君搖和無諸分別為東海王(又稱東甌王)和閩越王。 楚漢戰爭中,劉邦由於自己實力弱於項羽,但為打敗項羽,不得不與其他諸侯王聯合,對付共同敵人項羽。當項羽一亡,聯盟就不復存在。而這些異姓諸侯王連城數十,多者一百多縣,少者也三四縣,其所佔區域甚至較漢之直轄郡縣還多。且異姓諸侯王手握重兵,專制一方。雖名義上為漢之藩臣,但漢之政令並不能到達他們。垓下之戰前,劉邦與諸侯約會垓下,但諸侯兵皆不至,項羽再大敗劉邦。之後劉邦採納張良之策,益諸侯地,並厚賜之,諸侯才出兵與漢合圍項羽於垓下。所以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對劉氏的漢王朝是嚴重威脅,必須解決之。 燕王臧荼為故燕將,鉅鹿之戰後從項羽入關。項羽分封諸侯,徙燕王韓廣王遼東而立臧荼為燕王。韓廣不接受此安排,臧荼攻殺韓廣而並遼東。韓信滅趙、代兩國,移書臧荼,臧荼懼漢軍威勢,故與漢結盟。 燕王臧荼本為項羽所封,其降漢只是迫於形勢。在楚漢戰爭,臧荼亦沒出什麼力。漢滅項羽後,令各地捕項羽舊部,使臧荼心不自安,於是先下手為強。於漢五年(前202年)七月起兵反漢。劉邦率軍親征,漢六年十月(前202年十月)滅燕,虜臧荼。臧荼從起兵到敗亡為時僅三個多月。 臧荼女孫臧兒嫁槐里人王仲,生二女一子;後又嫁長陵田氏,生二子田蚡、田勝。長女王娡先嫁金王孫,生一女,臧兒得知二女將來皆大貴,因此奪王娡使其與金王孫離婚,與次女王皃姁一起送入太子宮。二女皆得時為太子的漢景帝劉啟寵愛。王娡生一子是為漢武帝。 利幾本為項羽將,為陳令。羽敗,利幾降漢,被封為穎川侯。漢高祖至洛陽,召列侯至洛陽,利幾恐,反,旋即被滅。 劉邦對韓信本就信任度有限。漢軍分兵,韓信率軍北攻趙、代,而令張耳為副。張耳乃劉邦之故交,名為副手實為監軍。及張耳立為趙王,又令曹參輔之。齊本已降漢,而韓信貪功攻齊,致使酈食其慘為齊王所烹。而後又求立為假齊王,時劉邦與項羽相持,處境危艱,度力不能制,遂採納張良之議,使張良往齊而正式立其為齊王。 漢五年十二月,漢與諸侯約會垓下,而韓信、彭越、英布等皆不至。項羽回師擊劉邦,劉邦大敗。劉邦又採納張良之策,大廣諸侯之地,諸侯兵才至垓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