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2/4 頁)
死在西夏人手裡。若不是為了平西夏,他也不會自動請纓來到邊關。
可他要拿下西夏,是想堂堂正正地拿。
這一場火燒得太狠,苟延殘喘的西夏自那場大火之後鬧起了饑荒,哀鴻遍野、餓殍遍地。不少無辜的西夏百姓紛紛往東邊遷徙,對著這些年畏若鬼神的大慶關防乞求援助。
西夏的局勢已經徹底崩盤,西夏小皇帝誓發得再狠,也變不出糧食和錢。
謝暉兩個月前回了潼川守孝,長孫老將軍來接替他的位置。長孫老將軍是個粗人,脾氣比燕衝更豪邁。看到第一批流民聚集在關防外,長孫老將軍還覺得挺痛快。沒辦法,他兒子死在這兒,看到西夏人過得不好他哪能不開心?
等局勢漸漸失控,流民越聚越多,長孫老將軍終於皺起眉頭。
光是放幾把火,燒不成這模樣。能讓流民下定決心離鄉背井,試圖投奔相互廝殺了幾十年的敵國,絕對不僅是因為一把火。
長孫老將軍不同謀算,滿心都是迷惑。
燕衝深吸一口氣。
他知道這是收網的時機到了。
一把火當然燒不出這種局勢,西夏如今的慘狀有他們一份功勞。青苗法已經推行兩年,第一年還算平順,第二年西夏朝廷將青苗法納入“政績考核指標”,許多地方官員腦子一熱,直接將青苗錢分攤入戶。
百姓傻眼了。
我不需要啊!而且要還利息,不還得去坐牢,還不上怎麼辦?百姓只能將田地抵押給當地大戶,向大戶借高利貸先補了這個缺。
大戶們也愁啊,他們地兒多,攤到的青苗錢也多,借個小半年,得還官府三成利息,這不是直接把手伸進他們錢袋子裡掏錢嗎?
大戶出了血,只能變本加厲地加大利息。百姓還不上高利貸,抵押的田地眼看要拿不回來了,家和糧食還被一把火燒光了,眼前還有希望嗎?
百姓徹底沒了希望,後果很嚴重。
親眼看著一個國家因為一個“新法”落到這種地步,燕衝的感觸比誰都深。
燕衝在城牆上看了許久,回到屋中將自己數年來的體悟寫在奏疏裡,差人快馬送回京城。為了能儘快做出決斷,燕衝還動用飛奴先把基本情況送回去,詢問趙崇昭的意見。
趙崇昭接到信時謝則安也在。
謝則安和趙崇昭的意見很一致,這個網當然是要收的。都已經做到這個地步,再悲天憫人已經沒什麼意義。
兩個月後,西夏小皇帝再一次來到京城。
身為一國國主,卻只帶著寒酸的護衛來到敵國國都,可見西夏境內已經徹底失控。
西夏小皇帝這一次來,是正式讓權於大慶朝廷,求大慶朝廷伸出援手,救西夏百姓於水火之中。
這一次燕衝依然隨行歸京,一回京,他立刻入宮見趙崇昭。
燕衝的奏疏早送回來了,趙崇昭看過,政事堂那邊也看過。新法的種種弊端,在日益衰落的西夏浮出水面。
姚鼎言面色難看至極。
燕衝是武人,本來不應參與朝事,但燕沖和謝則安、趙崇昭的關係都不一般,他的話趙崇昭肯定會記在心裡。
在姚鼎言看來,新法確實不太完善,可要是不去執行的話永遠都不可能讓它完善起來。燕衝這次上書無疑是把西夏的敗落都歸咎於青苗法,真能一樣嗎?西夏那種局面,即使沒有青苗法也撐不了多久。
朝中因為西夏小皇帝俯首稱臣而一片歡欣鼓舞,姚鼎言回到家中卻神色陰沉。
姚清澤比他更憤怒:“又是他!爹,我早說了,新法遲早會毀在他手裡!他根本不相信爹你做到——”
姚鼎言怒氣難抑:“閉嘴。”
沈存中、方寶定入制置三司條例司,是他和謝則安之間各退一步的結果。這兩個人進來之後果然不怎麼聽話,好在他們能力不錯,把市易法執行得很好,還趁熱打鐵地建議他把趁勢《免役法》推行開去。
他與謝則安在這一次妥協之中找出了平衡點,大家都消停下來,蓄力等待下一次交鋒。
沒想到謝則安會這麼快反戈相向。
姚鼎言臉色變幻不定。
姚清澤說:“爹,為了以防萬一,我們還是把沈存中和方寶成換走吧。”
姚鼎言看著姚清澤:“你覺得該換成誰?”
姚清澤說:“敬卿就可以。”
姚清澤說的是沈敬卿,他的大舅哥。姚鼎言聽後襬擺手:“別說了。”
但凡姚清澤能舉出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