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2/4 頁)
點在於,所有的明星歌手均以面具遮面,觀眾無從辨別歌手身份,所有的評分標準只以歌手的歌聲為考量依據。《蒙面歌王》的逆時之舉,代表著其對音樂的態度,不追求浮躁與熱鬧,只求給音樂最原始的聲音。
在這個靠臉吃飯的時代,有很多歌唱競賽類節目捨本逐末,靠煽情和比拼顏值吸引眼球,忽視了音樂的本質,而《蒙面歌王》重返初心,不看臉,只聽歌,比《我是歌手》更具公平性、更有懸念感。
丟掉偶像包袱,卸下明星光環,迴歸最本真的音樂舞臺。
不過,真要抄的話,盧德雙絕對會抄韓國版本的,而不照搬華夏版本的《蒙面歌王》。
至於為什麼,其實很簡單。
不得不說,華夏版本的《蒙面歌王》確實有他的獨到之處,不過另人吐槽的地方,也非常的多。
《蒙面歌王》的表演形式表面看似新穎且迴歸音樂本質,但稍加思考就發現節目邏輯根本講不通。
請小咖來,吸引不了觀眾,評委比參賽者還出名那就變成笑話,註定和廣。東衛視同類節目《樂拍樂高》一樣扔石頭下水也激不起浪花,最後被人遺忘;請大腕來,假如光聽聲音還認不出是誰,對於歌手而言聲音沒有辨識度本身就已經是最大的失敗;假如已經認出來是誰,那蒙面這最大噱頭立刻變得毫無意義,再假裝下去就會淪為像猜審團一般的搞笑猴戲。所以這個節目噱頭大於實質,內在邏輯自相矛盾,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韓國原版節目之所以大獲成功,與韓國自身綜藝環境和藝人制度的特點密不可分。韓國擁有大量淹沒在偶像團體中的有一定實力但名氣不響的偶像藝人,蒙面PK才有意義且有驚喜。但中國國情不同,盲目照搬韓國節目形式,自然水土不服。
然而韓版節目的優秀賽制,華夏版卻又大刀闊斧的幾乎全改了。
韓版每期歌王不揭露身份,保持神秘感,直至下期PK失敗才掀開面具,但在揭開舊懸念的同時又為觀眾製造了更大的新懸念——能把他PK掉的實力更高的新歌王是誰?因此才能牢牢吊住觀眾胃口持續追看。
而華夏版賽制是每期勝出歌王公開身份直接進入半決賽,一方面懸念已破,到了半決賽和決賽早已名不副實,給人以山寨我歌的既視感;另一方面,剩下五名PK失敗歌手繼續節目,下期來的新歌手,要麼贏了直接晉級,還是剩下五個老面孔;要麼輸了,也不過是上一期次強的晉級,留下五個更弱的失敗者繼續撕逼。
大浪淘沙,淘剩的卻都是殘渣底泥,節目水準必然每況愈下,這樣一期不如一期的節目你要看?
第一期節目尚未播完,六位歌手真身早已被網友們猜個八九不離十,甚至早在開播前網上流傳的歌手名單,最後也證明幾乎全中。節目最大且唯一的噱頭已經名存實亡,實質就是戴了面具裝模作樣的我歌而已。
但若論音樂本質,儘管同樣有梁翹柏老師坐鎮,但也難以超越我歌的精彩。
首先在於六位歌手實力參差不齊,四場PK表現懸殊,結果毫不意外。
丁當實力略遜一籌,歐弟唱成了模仿秀,都是來打醬油的。李泉和孫楠為了隱藏身份故意改變聲線和唱法,唱得束手束腳歪七扭八連一半正常實力都沒發揮出來,結果還是分別被彈琴風格以及獨特的鼻音無意間出賣了自己。
許茹芸選了一首不適合自己的《一無所有》,雖然開頭清唱絲絲入扣很有味道,逼死處女座的獨特收尾更是無聲勝有聲,但她氣若游絲的標誌性聲線在高潮部分幾乎被伴奏淹沒,導致整體效果大打折扣。只有李克勤沒有刻意掩蓋聲線,全力發揮零瑕疵,最後勝出是鐵板釘釘的事。
更何況《我是歌手》在歌唱比賽以外,歌手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大看點以及大量話題熱點的來源,但《蒙面歌手》先天就揮刀把這半壁江山給割了,歌手除了上臺唱歌以外無所事事,後臺花絮幾近於無,整場節目就是不停趕流程,多看兩期就重複乏味了。
既然《蒙面歌王》有如此多的缺點,為什麼不選擇《我是歌手》,依舊固執的選擇《蒙面歌王》,其實裡面有盧德雙的一絲絲私心在作祟。
當初,盧德雙曾經答應過黃渤,讓他圓歌手的夢,只是不湊巧,不是《大漢天子》,就是準備藝考,等考試結束,又來了《我的野蠻女友》跟《無間道》,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圓歌手的夢。
所以,在面對《我是歌手》跟《蒙面歌王》之間的抉擇時,盧德雙下意識的選擇了《蒙面歌王》,因為前者很難讓黃渤登上這個舞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