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部分(第2/4 頁)
失和畏手畏腳,伊海濤打心底裡的心服口服。
從哪裡找到一個切入點,既可以為文章增光添彩,又能儘量不去觸及朱敏文敏感的神經,這個難題同時擺在了伊海濤和楚天舒的面前!
週一,楚天舒照例坐了萬國良的車去接伊海濤。
一路上,伊海濤眉頭緊鎖,一言不發。
就連萬國良都感到了無形的壓力,他本來話就不多,這個氣氛下,自然不會輕易開口。
楚天舒心裡有數,伊海濤是在為文章的事情煩惱,也只能保持沉默。
上班不久,市政府的大門口一下聚集了上百名農民,他們堵住了市政府大門,門前的整條街又被看熱鬧的圍觀群眾堵住了。
副秘書長黃如山急急忙忙跑進來說:“伊市長,不好了,南嶺縣的農民又來鬧事了。”
伊海濤心裡一緊,就問:“怎麼回事?”
黃如山:“估計還是核桃賣不出去的事吧。”
伊海濤說:“這個問題不是解決過了嗎?”
黃如山說:“上次唐市長主持召開過一次協調會,但是,會是開過了,問題還是沒有真正落到實處,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又跑來鬧。”
伊海濤說:“為什麼不落實?”說完,覺得這不是黃如山能夠回答得了的,決策者是前任市長朱敏文,主管農業的副市長唐逸夫應該更清楚內情。
於是話鋒一轉說:“黃秘書長,唐副市長在不在?你去請他過來一下,我們共同商量商量該怎麼解決。”
黃如山說了一聲“好”,就出去了。
伊海濤又把楚天舒喊過來,讓他去信訪辦瞭解一下具體情況。
雖說農業這一塊不歸伊海濤具體分管,但是召集政府工作之後,基本情況還是有所瞭解。
南嶺縣是青原市最偏遠的一個縣,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沒什麼致富的門路,更不可能引進外資,長期下來就成了東南省出了名的貧困縣。
為了改變南嶺縣貧窮落後的面貌,朱敏文當市長的幾年前,號召農民們種核桃,支援銀行給農民貸款購買樹種,眼見著到了今年核桃大豐收了,本來說好了由縣裡統一組織收購,原來聯絡好的收購商卻不見了人影。
這麼一來,核桃賠本都賣不出去,連存放的地方都找不到,還要還銀行的貸款,鄉親們為此發了愁,結果導致了大批群眾**,幾次圍堵縣委縣政府。
縣委縣政府兩頭不落好,市裡說他們沒有把工作做紮實,農民們說他們只會討好上級,不關心老百姓的利益與死活。
對於這個問題,剛開始啟動的時候,伊海濤就覺得市裡和縣裡有些操之過急。可當時的市長朱敏文信心十足,分管農業的副市長唐逸夫也極力贊成,伊海濤剛擔任常務副市長不久,對南嶺縣的情況也不夠熟悉,自是不好多提反對意見。
現在回過頭來看,矛盾和問題暴露出來了。
大概兩個月前,農民們聚集過一次,將縣委縣政府堵得水洩不通,非要討個說法。南嶺縣的付大木等人就把問題往市裡推,農民們又來市裡小規模地**過一次。
為此,朱敏文讓分管農業的唐逸夫主持召開了專門的協調會議,決定市裡拿一點資金,縣裡自籌一點資金,用於善後工作,要求縣裡必須做好農民的安撫工作,保證社會穩定。
籌集來的資金只能是杯水車薪,縣委縣政府拿到錢之後,又沒有完全用於核桃的收購上,而是用於支付了拖欠的教師工資,中考和高考在即,教師隊伍的穩定更是燃眉之急。
付大木他們考慮,縣裡收購了核桃同樣是積壓,還要找地方存放,對於解決農民的難題自然態度不積極。但是,迫於上面和下面的壓力,無可奈何之下,不得不採取了強行壓制的措施,阻止農民們**鬧事。
第580章 城管傷人
這一來不要緊,因為協調會的精神沒有落實到位,拖的時間一長,矛盾進一步暴露和激化,比如農民們的貸款怎麼還?沒了收入,農民怎麼解決生活問題?
這是誰之錯?
難道各級政府和領導沒有責任?
這種現象不僅青原獨有,全國各地都不乏類似的例子,只不過具體表現形式不同罷了。
一些領導為了個人的政績,美其名曰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實則以犧牲老百姓的利益為代價為自己築就向上爬的階梯。
在中國的每座城市,幾乎都可以看到廢棄的樓房,倒閉的工廠,荒廢的園區等等,究其原因,都是一些領導者缺乏科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