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部分(第2/4 頁)
伊海濤的脈。
在官場上想要迎合領導的官員無計其數,能想到拿文章做敲門磚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想得到和做得到完全是兩碼事。
就以唐逸夫為例,這一招對他就不適用。
找一兩個高水平的槍手寫出一篇有分量的錦繡文章並不難,但是,要讓喬明松相信這是出自唐逸夫之手本身就值得推敲,即便是引起了他的關注和重視,當面交流探討一下難免會露出馬腳,這也是很多人不敢以此入手的顧忌所在。
伊海濤則不同,他理論功底紮實,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很強,在城市規劃設計院工作時就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過一篇有影響力的論文,針對當時全國城市建設規劃中的混亂現象,提出了一些有建設性的設想,引起了高層決策部門的重視。
也正是那篇論文,直接把他送到了規劃一室主任的位置,令他至少比同資歷人員提前兩年完成了從副處到正處的晉升。
隨後不久,省裡分管城建交通的副省長組織了一次對歐洲六國的考察,點名讓伊海濤參加,十天行程大多數人只是走馬觀花,看了也就看了,聽了也就聽了,回來後除了帶回諸多小禮品,再就是若干在著名建築下的留影。
伊海濤卻不同,雖然該玩的時候也玩,當買的東西也買,可參觀時則留意向當地接待部門索要了大量的外文材料,回來後翻譯成中文,又根據需要收集了歐洲六國的建築發展史料,不久就寫成一篇洋洋灑灑的《歐洲城市建設借鑑與啟示》。
文章交送分管副省長審閱,作為本次考察成果,伊海濤一下子又從規劃設計院走上了省交通廳副廳長的崗位。這位副省長升遷之前,正好省裡討論青原常務副市長人選,當即力薦了伊海濤。
伊海濤走馬上任之後不久,中央對省級領導班子進行了一次大調整,南延平和喬明松分別從西北和沿海省份調入東南省擔任省委書記和省長。
到青原擔任常務副市長之後,伊海濤忙於具體事務,就此擱筆。
葉慶平前腳離開青原,伊海濤和楚天舒後腳就開始著手研究文章方面的事情。
祝庸之是一個學究性人物,要想得到他的指點,不能體現出一點真才實學來也是枉費心機的。
大凡懂些寫作之道的人都清楚,文章之首要,在於主題與立意。
“這篇文字不同於以往的寫過的論文,它的目標不是發表,主要是要有影響,收到奇效,而其中最關鍵之處是要引起喬省長的注意。這種注意,又不是一般的注意,而必須是高度關注。”伊海濤一上來就為文章的立意奠定了基調。
按照他的這個基調,楚天舒已經做了些前期準備工作。
他先是從網上下載了一大堆相關資訊,又找了許多參考資料,多是各種各樣的論文,還有一些喬明松以前和現在的講話和報告。而後,根據葉慶平在餐桌上的點撥,初步擬定了幾個題目。
第532章 沒有退路
楚天舒擬定的題目有: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與思考、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與培訓、農業規模化經營等等,都是近期國家農村工作方面的大課題,絕對可稱得上走在全省前列。
伊海濤雖說是由文章步入政壇,在官員裡面也確是寫作高手,可寫文章也與唱歌、打拳一般,講究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常練常熟。自從當上常務副市長之後,客觀上事情多了,工作繁忙了,主觀上也因為有了譚廣德、王少磊和楚天舒這樣滿意的“替身”,很多文稿就不再親自動手了。
按照平常寫作講話、材料的套路,一般是由秘書提出幾個題目和大體思路,交由伊海濤斟酌確定下來,就算萬事大吉了。
可對於這篇文章的選題,伊海濤卻是慎之又慎,不肯輕易認可。
“小楚,你擬出來的幾個課題好是好,但是,有一樣你可能沒有考慮到,而且是犯了大忌。”伊海濤連連搖頭,擺出了一副在課堂上授課時老師提問的架勢。
楚天舒瞪大了眼睛,也擺出一副認真聽講的架勢,等待伊海濤的下文。
“這篇文章取得喬省長注意、重視當然非常重要,可也不能像上次給南書記講課那樣而得罪了另外一些人,產生了太大的負面效應。”伊海濤說。
“負面效應?你是說別人會忌妒?”楚天舒不解。
“眼紅忌妒那只是小事,若是被人家抓住明顯破綻當成攻擊的武器,那就可能得不償失了。”伊海濤明顯還心有餘悸。
楚天舒當然知道,伊海濤所指的“人家”是唐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