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2/4 頁)
深入的剖析。
車子一路開到了江口如今中心區域的一處小飯店裡,這個飯店是少數江口本地人開的。裡面最為特色的,便是江口著名的盆菜。
沐山帶著譚煜和梁三平坐下後,便由秘書前去點菜。而他則是繼續興致勃勃的和譚煜聊著關於香江商業圈子的話題。尤其是有關於這次投資的。
“……這次投資不是一家香江公司在運作,而是超過三十家香江的大型集團一同出資來運作此事。”譚煜對著沐山肅然的道:“當然,這麼大的投資。他們也不會一下子就確認下來。”
“他們現在正在組建一支考察團隊,這支團隊將會在一週後前來江口。並一路考察至羊城,一方面是核算投資金額。另一方面則是考察這個專案是否有投資價值。”
沐山聞言不由得點頭。這也是應當的。畢竟這可是十億美元以上的專案呢,人家要是隨口就答應了沐山還覺得不放心。反而是真的派人前來考察,沐山還比較放心些。
“我們這邊要做的,就是提前準備好資料。和和公司的資料,我們也需要給他們準備好。到時候他們一邊考察,會一邊調閱。之後他們返回香江做一個彙報,如會沒有問題的話他們就會盡快的在香江成立一家投資公司,並和我們簽訂意向書。”
沐山聽到這裡,總算是深深的鬆了口氣。關於從江口到羊城的道路,現在已經成為了他的一塊心病了。國家沒有錢投資,而江口現在自己在發展也拿不出那麼多錢來。
自從梁三平提出引資修路後,他就一直在向上反映此事。可惜的是,卻擱淺了。好在譚煜終於將此事的工作做通,上面至少給了江口這個機會。
得知譚煜他們要去香江考察,沐山比譚煜自己還要緊張、還要興奮。這位老人,幾乎是把自己半生的心血都鋪在了江口上,只希望江口的發展能夠給國家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子。
至少目前來說,沐山做的很成功。雖然有些波折,有很多非議。但至少他做出來了,而且帝都方面也對於他的工作,極為肯定。
也正是因為江口和江浙地區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所以上面才會對引資修路這塊,有了鬆動。也才有了譚煜順利的得到了同意可以修路。
“老譚啊……這次真是辛苦你們了!”沐山看著酒端上來,按住了譚煜親自起身給他和梁三平各斟了一杯酒:“來!我敬你們一杯,謝謝你們為了江口的努力!”
譚煜見狀,不由得站起來端起了酒杯。而梁三平端起酒杯,卻有些臉紅。要知道,他開始的想法可是為瓊島修路來著。陰差陽錯的,就轉到了江口這邊來了。
當然,現在的這個結果他也是滿意的。江口要是修建起來了,那麼瓊島那邊的話自然更加容易透過了。梁三平自己和香江方面有著很多的合作。
香江方面也曾考察過瓊島的旅遊情況,如果道路交通完成的話。那麼瓊島的旅遊,事實上還是不錯的。所以,江口要是成功了下一步瓊島進行就好多了。
畢竟有了一個成功的先例以後,下一個要進行就容易多了。而且瓊島現在還在粵北的管轄之下,並且地方不大有問題也可以及時處理。
相信如果江口成功了,上面不介意多一個地方進行試驗。最終會進行資料的匯總,分析利弊得失,看看是否要在內地也推廣開來。
事實上,後來內地從九十年代開始很多地方修路道路都開始引進了這種模式。而這種模式也讓地方政府更為接受。bot模式,對於投資方和建築方都很有保障。
只要大家互相之間計算收益沒有什麼問題,那麼合作成功則是必然之事。後世國內的bot專案,也成行了不少。甚至都開始引入本土資本,進行bot專案。
而國內後來展開的專案,不僅僅限於道路修築。甚至還包括了汙水處理、新能源、市政基礎設施建、保障房、經濟適用房建設、工業園區基礎建設……等等專案。
一些缺乏資金髮展的地區,不斷的向著大資本展示自己的資源或地理優勢。然後達成和對方共贏的bot模式,尋求更高的經濟發展。
“沐山叔,這次是咱們江口的一個巨大的機會。如果發展起來的話,我個人的建議是在合適的情況之下,儘量的利用外來資本推動江口的全面發展!”
卻見梁三平對著沐山道:“江口現在的資金還不寬裕,咱們國家的資金也不寬裕。但香江的商人們卻有著及其之雄厚的資本,藉助他們的資本來開發我們自己。這很划算啊!”
沐山聞言眼前一亮,隨即對著秘書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