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第2/4 頁)
……等等,都比之瓊島要好得多。也正是因為如此,梁三平才覺得難以下手。
“還是先從龍井做起來吧……”想了好一陣子,梁三平才決定先從茶葉入手。茶葉,是浙省的傳統產業了。哪怕是浩劫時期,也沒有斷絕出口。
但由於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形成品牌和產業,始終沒有完全做起來。梁三平現在想做的,就是將品牌樹立起來,規劃做起來。依託這裡特有的龍井,將整個茶葉市場做出來。
不得不承認,現在由於市場並沒有完全開放還是比較好的時候。而至於合作模式,梁三平也想好了。安天民公司會出面,和當地茶農簽署協議。
平時如同上班,給予工資。在採摘後將會根據收益,進行分成。而茶樹的種植、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則是需要浙省這邊的農業部門聯合農學院進行協助。
在儘量保證傳統種植、製茶工藝的前提之下,進行科學的、可持續的生產。一邊翻閱著資料,梁三平一邊在撰寫報告。這還是隻是初步的規劃,更加具體的需要到茶園去看看。
梁三平一直都認為,除非是到了當地去看過情況。否則一切都沒有發言權,那些沒有到實地看過就隨口亂說的不過是空口白話。
做龍井還有一個好處,這是在浙省省會最近的區域產品。交通運輸也方便,做好這項然後再以此為基礎向著其他農產品擴張開去……
第二百八十六章看龍井,說世情
梁三平拿下自己頭上的帽子,在樹蔭下輕輕的扇動著。此時的他站在茶園的最高處,望著成片成片的茶園,心裡估算著這裡的產量情況。
龍井村有個老龍井御茶園,此地便是龍井茶發源地和核心茶區。老龍井御茶園座落在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背靠天門山,左傍棋盤,右倚獅峰,如母子相擁,三山環抱著這老龍井御茶園,即使不懂堪輿也可以感覺出此處當屬寶地也!
梁三平現在就在這寶地上,望著這片茶園。在思考著如何把龍井茶做大。這桌茶園是浙省直機關管理的對外專業接待點,不僅是茶考究泡茶用水也很考究。
這裡泡茶所用之水來自於龍井茶的源頭——老龍井。老龍井舊名龍泓,又名龍泉,其名始於三國東吳,乃是與虎跑、玉泉齊名並譽為“天下第三泉”。
其泉水系溶岩裂隙泉,礦物質含量很高,泉水崖壁所書的“老龍井”卻是是宋代著名文人蘇東坡親筆,歷史淵源深厚可見一斑。
老龍井御茶園內,更可見乾隆皇帝御筆親題“十八棵”御茶。此十八棵御茶,便是這裡最為名貴的部分,平時皆有專人看管侍奉。
先有泉有龍,隨後有龍有井,繼而有井有村。龍井村名由此演變得來。在龍井上村的六角井邊,現在依然可以看到井邊有塊古老的石碑。碑文上燒錄:
“清井記:井以龍名,名村龍井,毓秀鍾靈。合村嚴禁:內井特,取水飲食清香。外井專洗衣服,不許犁耙、芋頭、腥臭雜物入井堀汙穢,不得挖取井石。如有悖犯,罰油香各五斤,決不寬恕。”其落款立碑時間為乾隆四十九年孟冬吉日。
“這處茶,可以說是我們浙省最好的茶園了。”郭文君呼哧呼哧的喘著粗氣,道:“這裡也是龍井茶的祖地,最早辯才法師便是在此種下了第一批龍井茶……”
梁三平點了點頭。這個事情他是知道的。他昨天已經從史料上看到過了。辯才法師,乃北宋時期高僧。俗姓徐,名無象,法名元淨。十歲時,父母親就把徐無象送到西菩山明智寺出家為僧,師從同縣僧人法雨禪師。
十六歲時落髮,受具足戒。十八歲那年,遊方問法離開西菩寺,來到杭州上天竺寺。師從慈雲法師,學習天台教義。慈雲圓寂後,又師從明智韶師,學《摩訶止觀》。
後來,杭州知州秦溱邀請他前去住持大悲寶閣院,前後又長達十年之久。杭州知州沈遘以上天竺寺住持智月法師之邀,聘請辯才入山住持,並上請朝廷。以教易禪,朝廷恩准。賜改寺名為“靈感觀音院”。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辯才結交了一大批當時的文人墨客。在士林之中,辯才很是有名望。辯才法師與當時名士蘇軾相交甚篤,與曾得太祖稱讚之名臣胡則亦有相交。
而龍井茶,便是這位高僧在辭主持歸隱龍井後種下的。這也是歷史上記載的第一批獲稱“龍井”的茶。在此之前,雖然茶經對龍井茶所有記載但只是言道“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
但卻並沒有直接提到“龍井茶”。龍井茶真正大放異彩。是在明清時期。特別是在清朝,乾隆下江南並親筆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