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第3/4 頁)
門,如果楊毅等人捨近求遠,走西門和北門的話那麼無疑是在躲避他,他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在楊毅看來,趙東昇之所以會守在廠門口,是因為趙東昇並沒有什麼好辦法來解決那37名俄羅斯專家的事情,所以才會如此著急地等著見他。
雖然華威集團是國內企業改革中的標兵,不過論底蘊的話無法與江南造船廠相比,江南造船廠是堂堂的央企,國企中的頂級存在,國內船舶業的中流砥柱,在國內船舶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建國後,江南造船廠立下了赫赫的功績,是不折不扣的功勳單位,資歷深厚,人脈廣闊,不是華威集團這種新生的市屬國企所能比擬的。
楊毅調任江南造船廠廠長後,一心想要幹出一番業績來,他的目標可不止江南造船廠廠長這麼簡單,而想要再往上走的話,不僅需要人脈關係,更需要實打實的業績。
幸運的是,在經歷了八十年代的低谷後,全球船舶業現在處於復甦期,這對於楊毅說可是個千載難逢的建功立業的好機會,他當然要抓住這個機會來為自己的仕途搏上一把。
就在楊毅在江南造船廠大張旗鼓地進行著新產品革新的時候,京城的朋友那裡傳來了一個訊息,華威集團的趙東昇從俄羅斯整來了不少專家,其中有一些是俄羅斯船舶製造業的有名專家。
楊毅在得知這個訊息後的第一個舉動就是想聯絡華威集團,與華威集團商量借用那些船舶專家的事情,不過他拿起電話後又放了下來,國內的造船廠並不止江南造船廠一家,而且規模江南造船廠相仿的有好幾家,而那些俄羅斯的船舶專家的數量有限,他實在沒有把握能與華威集團達成借用那些專家協議的把握。
再者說了,即使他與華威集團達成了借用那些專家的協議,那麼無法保證能得到其中最優秀的人才,而如果那些最優秀的人才被別的船廠搶去了的話,那麼他在國內船廠的競爭中將毫無優勢可言。
所以,楊毅把心一橫,決定先下手為強,將那些專家搶來江南造船廠,然後再跟華威集團談條件,反正華威集團也沒有涉及造船業,根本就不需要這些專家,對他們也沒什麼損失。
不得不說,楊毅的運氣非常好,就在他下定搶人主意的時候,他託人在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找到的關係給他傳來了一個令他振奮的訊息,俄羅斯聖彼得堡工業區造船界的37名核心專家將一同乘機前來中國。
這簡直給了楊毅一個絕佳的下手機會,他準備將這37名專家整到手,於是鋌而走險,聯絡了京城裡的關係,讓派出所的人將華威集團駐京城辦事處在機場接機的人帶走,進而讓人冒充華威阿集團的人,順利地接走了那37名專家,將他們帶來了江南造船廠。
那37名專家以為江南造船廠是華威集團的企業,因此就留在了江南造船廠,很快就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去。
蘇聯不愧是世界工業強國,在那37名專家先進的設計理念和製造技術面前,包括江南造船廠的總工在內,廠裡所有的科技人員都被震撼了,清晰地認識到了他們與那些專家存在的巨大差距。
在那37名專家的幫助下,江南造船廠的很多難以前難以攻克的難題輕而易舉地就被解決了,使得楊毅欣喜若狂,他可以肯定這37名專家能使得江南造船廠的造船技術突飛猛進,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大幅縮短與國際造船業的差距。
就在這個時候,牛保國查到了江南造船廠的頭上,讓杜鋒前來要人。
楊毅既然清楚了這37名專家的價值,那麼當然不想將到嘴的肥肉吐出來,他是一個專家都不想放走,可是又覺得不大可能,這37名專家是趙東昇從俄羅斯找來的那些船舶製造專家中的佼佼者,華威集團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很顯然不可能將他們都留在江南造船廠。
思來想去,楊毅覺得唯一能把這37名專家留下來的辦法就是讓京城裡的領導發話,再怎麼說華威集團旗下沒有船企,而江南造船廠作為功勳船廠,是最適合接收那些專家的單位之一。
這樣一來的話,楊毅不僅可以將那37名專家留了下來,而且還只需要付出極小的代價。
而要讓京城的領導介入,那麼這件事情必須要鬧大,否則的話京城的領導沒辦法為江南造船廠說話,因為京城領導與華威集團和江南造船廠之間還隔著河東省省zhèng fǔ和船舶工業總公司,在河東省和船舶工業總公司沒有發話前,京城領導不好插手這件事情。
所以,楊毅對杜鋒和隨後趕來的牛保國態度十分冷淡,他是打定了主意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