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部分(第2/4 頁)
,都是前任的問題,和他沒有關係,當然毫無顧忌,而這些問題正是他建立政績的機會。還有。他還需要藉此機會整頓吏治,那些和他不能同心同德的,那些和前任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借問題的揭露,正好換人。
如果新來的書記在這個位置上幹上幾年,成為老書記之後,便不再讓人對他的工作指指點點,品頭論足了,因為這個時候每揭露出來一介,問題都和他有關。所以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是大唱讚歌,要加大報道的力度,要對他的政績說足說透。所以老書記要穩定,搞新聞的戰戰兢兢;新書記要批評,搞新聞的更是戰戰兢兢。
讓批評不好,不讓批評也不好,都是人治的產物,都是讓新聞界為難的事情。只有當輿論監督得到法律的認可,依法進行監督,而不是新來的書記要批評的時候,這樣的監督才是真正的監督,這樣的批評才是真正的批評。
監督要等領導的指示,這是因為:
一是,沒有領導指示的時候不能監督。因為許多有問題的地方都是有背景的地方,沒有領導的指示,哪個動得了。二是,要在領導的具體指導下才能監督。監督是件很複雜的系統工程,經濟要發展,市場要繁榮,百姓要就業,你必須開綠燈;沒有領導指示的監督,就是為經濟發展製造障礙。
三是,有了領導的指示才知道怎鼻監督。監督不是按照法規監督,而是要按照領導的意見進行監督,這樣才能使監督有利於經濟發展;只有根據領導的指示,你才會從大局出發,把握監督的時機、監督的重點、監督的尺度,才不會出現負面效應。
四是,只有根據領導的指示進行監督,才不會濫用權力。要知道,我們監督部門的權力是黨給的,是人民給的,不是我們自己的。權力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推動經濟的發展,用得不好,就阻礙經濟的發展。
五是,只有領導指示了,我們才敢監督。不要以為監督是依法辦事,你依法辦事了,人家卻不依法理解你。不僅給你製造障礙,還反過來找你的毛病。
這就好比政論文章要在市級以上黨報黨刊發表,沒有一定職務,一般人是絕對發表不了的。政論的發表不在於文章的內容有多紮實,結構有多嚴緊,水平有多高,而關鍵在於作者的職務有多高。有些刊物,職務達不到一定的擋次,是一個字也不能發表的。問題不在於你文章的水平擋次不夠,而在於你沒有進入那個社會層次。發表文章在這個意義上更多的體現的是一種政治待遇,是對一個人社會政治待遇的確認。發表什麼文章,什麼人發表文章,什麼時候發表文章,在什麼刊物上發表文章,在什麼刊物的什麼位置發表文章,都是很有講究的。所以蕭震動輒在《理論動態》發表政治見解。就讓很多人對他頗為顧忌,因為他們雖然當時並不知道蕭震的背景,但蕭震能經常出現在《理論動態》上,這就是一種驚人的政治地位,”以及政治力量的表現。
情況是客觀的,如何反映情況卻是一門工夫。給誰反映、透過什麼渠道反映、反映到什麼程度,都是學問。
尤其是“問題”反映不好就可能捅妾子,輕的蟄你一身包,重的就丟了烏紗帽。總結起來就是一條:投領導所好的藝術。領導喜歡的你就多反映,領導不喜歡的你就裝聾作啞。
媒體監督社會,可是誰來監督媒體?面對一個缺乏自律,但掌控大量社會資源的特殊集團,我們有理由擔心異化面積的擴大。政治與市場,權利與資源,話語霸權與社會良知如何協調?今天,商業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關係日趨緊張,難道還不能引起高層的警惕?
當金錢成為社會唯一價值標準,當利潤成為媒體的唯一訴求,人的異化,就難於避免。有這樣一些媒體,打著市場化的旗幟,將無恥進行到底。
在華夏,作為華共中央的機關報紙,《人民日報》的社論和頭版評論歷來被看作是華共高層表態的傳達。
大陸媒體大都歸各級黨委領導,其功能被定位為黨的耳目喉舌。喉舌的作用就是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宣傳出去,耳目的作用就是替黨和政府撥集資訊。喉舌功能體現為公開報道,耳目功能體現為內參報道。
《理論動態》就是內參。內參報道的真實度、敏感度、深度都遠遠超過公開報道。是部級省級以上領導決策的主要依據之一。
媒體在計戈經濟條件下的特點是:媒體不是表達社會意見的公共平臺,而是一條單向的資訊傳播渠道,也就是宣傳;同時負有“教育人民。和“統一思想”兩大功能。即使有批評和監督,也是上面對下面的批評。但是,隨著計哉經濟向市場經濟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