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部分(第3/4 頁)
見,地方政府更多的是把錢花在了“三公消費”上面。這裡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控制“三公消費”和調控房價都是中央政令,兩項政令都沒有得到有效貫徹。“三公消費”過多導致地方財政緊張,地方財政緊張所以就搞土地財政,抗拒中央政令三公消費的結果成為了另一項抗拒中央政令調控房價的原因,最後是開發商舉行房價登高比賽,民怨沸騰。
所以在蕭震看來,日後的房價過高而且難以限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央政治威權下降的原因。
如果再看地方政府債務,則更明顯。華夏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由來已久。儘管現行的《預演算法》等有關法律嚴格禁止地方財政出現赤字和地方政府舉債,但事實上各級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擴大赤字,舉債度日或負債執行,且這些債務大多處於隱性狀態。蕭震深知到舊年後,積聚膨脹的地方政府債務,竟然成為華夏宏觀經濟中最大的風險因素之一。
根據前世的歷史,十年後地方政府各種債務總額約為8萬億元人民幣;考慮到勁口年開工的基建專案在力舊將進入建設高峰期,對資金的需求會逐步上升,因此力舊年地方政府的貸款規模再擴大3萬億4萬億元也並不為奇。根據這一推算,地方政府貸款規模在力舊年底也許會達到。萬億一口萬億元。
蕭定還知道,凶年以後,為二…漢度地減少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央政府會採取擴大狽世甲刷激經濟的措施。出人意料的是,常常把中央政令打折執行的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這一次為什麼那麼尊重中央權威,那麼不打折扣地執行中央政策,甚至是超計發地執行呢?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是從經濟和金融風險的角度,或者是從中央地方分稅制改革的角度進行分析。從政治角度分析,可以發現這是一種以尊重中央權威方式忽視中央權威的行為方式。在大量的政府投資中,有很多投資其實是無效投資、重複投資。根據行業潛規則,一項本來只需耗資;億元的工程,最終報價往往是引乙、引乙,有的甚至可以達到;四倍以上。至於這些錢最終到了哪裡,是工程領域人盡皆知的秘密。政府投資資金的最終來源無非就是來自於人民的稅收,民眾稅負增加,客觀上造成民眾財產權利受到擠壓。
再說一個:駐京辦。駐京辦的存在及其繁衍壯大,成為了首都的一種產業。從權威分析的角度看,是一種互相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它顯示的中央權威,顯示了中央擁有巨大的政治、經濟資源,另一方面它又顯示了中央權威的衰減。駐京辦的存在及壯大,意味著中央的權威是可以“交易。的。這裡所說的“交易。”是一種泛化的“交易。”而不僅僅是權錢交易。透過駐京辦的公關。中央的政策、專案、投資等源源不斷地輸向地方。地方的一些違規行為,可能會因為公關活動而得到容忍或者減輕中央追究的力度。那些公關不力的地方,則利益相對受損。這客觀上是中央權威的一種變相流失。
蕭客打字的速度越來越快,只是。眉頭也越發皺得緊了起來。
解決雙重塌陷的傳統方式有沒有?
中央已經非常清楚政令不暢、政治敗壞的事實及其危害,並且做出了一系列的舉措。比如,減少政府層級,開始考慮實現省直管縣,讓中央對於地方的管理更加直接;直接由中央黨校舉辦縣委書記培班,讓這些縣委剔已象徵性地作為“天子門生”直接領受中央政策意圖,減少政策傳達的損耗;中央向地方派出巡視組,監管地方大員;中紀委、最高檢開通舉報熱線,接納民眾的舉報和投訴”,這些措施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想克服中央政令受阻的局面,讓中央政令和權威一竿子插到底。
這些政策是政治的迴歸還是政治的創新?事實上,這些政策除了設立網路舉報熱線之外,與幾千年以來的大一統政治格局所採取的控制地方的政策相比沒有明顯的改善。可以說,自從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大一統,的中華帝國以來,就面臨著一個集權的中央政府如何有效管理龐大的國土及生活在其上的官員、民眾的問題,以上那些加強中央權威的政策也一直沿用,所謂“百代皆行秦政”決定了這些政策的一致性。就拿中央培刮縣委書記來說,在封建**時代,一個縣官的任命也是由皇上批准的。也就是說,只要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體制繼續存在,儘管有各種各樣的加強中央權威、防止政治敗壞的措施,但政治的週期性衰敗和王朝週期律仍然是屢屢生效的。
在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下,為什麼政治的衰敗、失效和王朝週期律屢屢生效,屢試不爽呢?如果分析原因,可以發現一個事實,大多數王朝的衰敗都是從官員群體的衰敗、腐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