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第3/4 頁)
京津冀地區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大大的擴充了陣地。
隨後,銷售團隊到了津市,然後南下中原北到甘陝再向西南幾省,最後在羊城呆了半個月,轉一圈之後沿著海邊幾省,寧、杭、滬等城市呆了兩個多月。
到了滬市之後,林向榮拜訪了滬市上汽公司,見到了上汽廠長仇克,上汽和大眾汽車公司談判的中方負責人。
仇克向林向榮詳細的詢問了濱汽公司的前前後後,並讚歎有加,語氣中多少流露著羨慕之意,畢竟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當時上汽比濱汽的底子好多了,可是現在人家的轎車已經大賣了,上汽卻還沒有同德國人談妥。
仇克也向林向榮透露了上汽和德國大眾公司的談判進度,目前德國大眾已經同意了上汽一方提出的減少轎車產量的方案,由原來的年產15萬輛降低到了3萬輛的年產量,雙方對這個方案都達成了一致意見。
原來根據國家規定,上汽和大眾合作重點是出口創匯、年產15萬輛、80%出口。後來78年情況猛然發生了變化,先是林強生向H省領導倡議去歐洲訪問,接著林強生想方設法的弄到了資金與國內迅速合資建起了轎車合資公司。
國內轎車產業的變化,讓進展緩慢的上汽專案一下子成了比較的物件,來自各方的批評聲音接踵而來,上汽頂著壓力繼續和德國人談,但是德國人卻打起了退堂鼓的主意。
原來國內上汽作為蠍子粑粑獨一份跟德國大眾談判,大家都關注著他們,因為這是摸著石頭過河嘛,國內上下都想看看上汽是怎麼和外國人談判的,到底這個河能不能摸過去!
可是隨著德國大眾公司78年度財務狀況的惡化,加上大眾有個很討厭紅色政權的財務總監百般阻撓,這個人堅決反對大眾同中國合作。德國人拿不出錢了,自然投資年產15萬輛轎車的計劃就擱淺了,上汽和德國人反覆的進行磋商談判,在滬市、在京城、在德國狼堡,從1978年底一直到1980年,德國人就是不想掏那麼多錢了,上汽負責人仇克終於拿出了勇氣主動降低了規劃,年產3萬輛。德國人聽到中國人減少了年產量不用他們投那麼多錢,而且這個產量也衝擊不了他們的亞洲市場,他們立刻拍板同意了。
不同於上一世,林強生的合資公司讓國內早早的制定出了合資法實施條例,後來經過不斷完善於1979年又出臺了正式的合資法,現在上汽和德國人的談判終於進行到了第二項,商談合資公司依照哪國法規建立。
“德國大眾可是把上汽的人坑苦了,當初給了上汽和國家那麼大的希望,現在又不想投那麼多錢了!”林向榮坐在兒子的賓士車裡,一邊打量內飾一邊說道。
“也不能這麼說,德國人開始有意投資國內的時候我們就很有一些人不切實際的提高了自己的期望值,一廂情願的把美好希望全都放在了德國人的身上。殊不知德國人也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情況總是在變化,當初國內的期望也確實的太高了些!80%產量供出口,好大的願景!”林強生一邊開著車一邊說道。
聽著林強生的話,林向榮樂了,道:“仇廠長還感謝了我們,說要不是咱們廠生產的轎車這麼好賣讓德國人堅定了投資國內的信心,沒準德國人還不會痛快的答應他們降低年產量的方案。”
林強生搖了搖頭說道:“談了兩年的產量問題、創匯問題,依我看都是瞎費工夫,產量和創匯都是在轎車生產之後要看銷售情況的,怎麼可能讓一紙合同決定下來!車子生產出來賣不出去怎麼辦,外國老百姓不認可怎麼辦,這些都是合同能規定的?糊塗,拍屁股決定,這是拿腦袋想的嗎?”
林向榮奇怪的道:“車子生產出來自然能賣出去,怎麼會賣不出去,我們這次在全國搞展銷,銷售狀況就非常好!”
“對啊,林叔叔說得對!轎車生產出來怎麼會賣不出去呢?傻瓜啦,吃這個!”陳瑤一直坐在副駕駛座上百無聊賴的,現在聽林家父子聊天可算讓她找到了聽得懂的話題,於是小手趕忙扒了個蜜餞塞進林強生的嘴裡好引起林強生的注意。
林強生聽到父親這麼說,簡直大為驚奇,他顧不得嘴裡的蜜餞說道:“父親,你怎麼會有產品生產出來就一定會賣得出去的想法?”
林向榮納悶的道:“產品生產出來怎麼會賣不出去?像咱們的轎車就很好賣啊!現在全國各地的商場裡天天都是人山人海的景象,銷售員一邊嗑著瓜子一邊就把貨賣了,也沒看有產品賣不出去的!”
“呃,現在是賣方市場,社會還處於物資緊缺的階段人民還需要憑票購買商品。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