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第3/4 頁)
,林強生控制了一些資源就變相的掌握了很大的主動權。
在林強生的半導體研究所,王守武、吳錫九、林蘭英、成眾志等國內的半導體專家齊聚一堂,他們正觀看著一塊切割好的晶圓。
這是一塊高質量晶圓,目前國內還沒有突破3英寸這個尺寸,林強生這裡算是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蘭英,這裡一個月的產能是多少?”王守武向林蘭英問道。
林蘭英很快的說道:“這裡的一臺單晶爐可以裝2。28寸熱場,2。28寸熱場可裝料量31KG,改進了單晶矽生長資料之後,一臺單晶爐每月能拉制出56根單晶棒。車間內有40臺這樣的單晶爐,一個月的單晶矽產量在2。4噸左右。長700mm的單晶棒,每根最多能夠切割出2333片矽晶片。”
林蘭英繼續說道:“這個車間的產量很高,這種新式的單晶爐至少比國內現在所用的單晶爐提高了10倍的效率,我建議國內大力普及這項熱屏技術,還有林強生提供的氫氧化鋇坩堝塗層,據我們的實驗這種塗層很有潛力,將能讓石英坩堝達到長壽命,經過我們的實驗已經有連續開了100爐還無損壞現象的塗層配方,這種塗層在當今世界上絕對處於技術領先水平!”
王守武等半導體專家此次來濱城就是來考察由林蘭英帶領的矽單晶實驗小組對封閉式單晶爐的測試情況,經過林蘭英的介紹,看樣子這位在國內開創制造了開口式矽單晶爐的發明人也十分推崇這種封閉式爐的設計。
王守武點了點頭對大家說道:“現在我們遇到了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這種單晶爐和塗層配方能讓我們國內的矽單晶製備水平提高一大步,研究所應該重視這兩項技術,而且我們要向四機部儘快報告這個情況!蘭英同志,你看林強生那裡是否願意向國內轉讓技術,你和他談過嗎,他有什麼條件?”
提起林強生,林蘭英笑著說道:“王副所長,我這個本家還是很愛國的,林強生本人很願意向我們轉讓這兩種技術,這沒有什麼問題。但我覺得,咱們還要與林強生加強合作,這種封閉式矽單晶爐採用了大量的自動化技術,沒有自動化控制這種單晶爐就和廢鐵沒有什麼兩樣。我們透過大量的實踐工作,掌握了一套操作流程,使用這種單晶爐就是人離了裝置也能自動生產自動停止、自動提升,一兩個操作員就可以控制好幾臺單晶爐,這套機器裝置的自動化程度非常高!您看這裡,這是一臺微型計算機,這裡邊有一套操作程式是國外的產品,林強生有自動化控制方面的人才,為我們瞭解這套程式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我們想要大力推廣這套產品還是要和自動化研究所合作,最好是請林強生幫助,他那裡有現成的自動化軟體。”
王守武和眾人聊了幾句後說道:“這樣我們見一見林強生小同志,和他談一談技術引進工作,此外我聽說他還想成立一家半導體工廠,有這回事嗎?那更應該找他談談了!”
林強生此時正在建設工地上,半導體工廠他在後世倒是見過,而且他也有著自己的規劃,他要把這座工廠建成為全國甚至全球都排得上號的先進工廠!目前灣灣的臺北新竹科學工業園早已經開張,這座工業區完全是以半導體產業為依託建立起來的,在後世灣灣地區更是成為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半導體生產裝置輸出地,新竹科學工業園辦得非常成功。工業園佔地5。8平方公里,而濱城西北的工業新區佔地20平方公里,後世這種工業區幾乎遍佈中國,隨便哪一個都比新竹科學工業園大,可是在技術和影響力上人家卻是世界級的!
灣灣的半導體產業從開始就很明確的藉助了臺北幾所大學發展,交大、清大、工研院幾座大學的研究力量對他們的發展助力很大。
而現在他們剛開始,只有一些中小科技公司,而後在八十年代中後期他們才依託技術積累發展起了幾家後世有名的大公司,如臺積電、鴻海集團等。
林強生不甘人後,也不希望讓別人掌握住國內的IC產業,趁著現在還有時間,灣灣和韓國都剛開始發展他們的IC產業,他要現在就建立一家大型的半導體工業集團,搶在他們的前面進入國內市場。
王守武找到了林強生,對他說明了半導體研究所引進良種技術的想法,林強生手裡有著全套的封閉式矽單晶爐技術資料。雖然國內可以仿製的出來,但是也要經過大量的試驗工作。他們也知道,林強生大公無私的把這些技術擺在了中科院科研人員的面前,尤其是林蘭英這位愛國女憤青的面前,更是沒有要隱瞞國內的心思。
“我希望這種技術能夠儘快的提供給國內製造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