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部分(第4/4 頁)
的後來生命垂危時日無多。
傷員們也不知道這些病是哪裡來的,有的人經過了數次手術,輸血,早已分不清是哪次被感染的,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從全國各地趕到的專家,經過幾個月的調查實驗,分析這次爆炸是由於靜電產生的亞麻纖維粉塵爆炸。
這個結果讓中央高層和全國工業系統都比較震驚,人們想象不到小小的粉塵居然會這麼大的威力!
濱城亞麻廠是蘇聯援助中國的第一座工廠,從設計到施工,從安裝到除錯,以及管理模式的制定,都是從蘇聯引進。
1951年180名蘇聯紡織工業的專家,從莫斯科出發來到濱城東南的這一片荒原,和國人一起建立起了僅次於蘇聯的全世界第二大亞麻廠。但60年代,隨著中蘇關係進入冰凍期,技術交流全部終止。
上個世紀70年代,亞麻成為了國際上流行的高檔布料。自濱城亞麻廠從1952年10月投產的30多年來,共創造產值17億餘元,向國家上繳利稅3億元,創匯總額達14。5億美元。
可以說,直到這次爆炸事故發生之前,中國對粉塵爆炸根本沒有認識,中國人也想不到這直徑只有千分之一厘米的小微粒,有這麼巨大的破壞力。
當時濱城紡織工業局局長沈克儉,在調查報告上寫道:“粉塵爆炸這種事故我沒有經歷過,書本上沒有寫過,老師也沒有教過,所以,我不懂。”
蘇聯人哈列佐夫等人寫的一本關於粉塵的小冊子,題為《紡織企業含塵空氣的淨化》。
書中第八章“除塵裝置工作的防火安全問題及其解決辦法”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工藝程序中散發的麻纖維塵和空氣一起能形成有爆炸危險的混合物,當出現火源時,就會產生強大的爆炸力。”
這本書1981年蘇聯出版,中國紡織工業出版社1985年才翻譯出版,爆炸過後亞麻廠的領導們才看到了這本書,中國人才開始重視粉塵爆炸。
大爆炸一個月後,兩位蘇聯人來到濱城亞麻廠,他們其中一位是蘇聯機械進出口公司的處長馬爾採夫,另一位是工程師波波諾維奇,當他們看到現場如此慘烈,眼圈紅了,眼淚順著臉頰滴落下來。
身材魁梧的馬爾採夫臉頰抽搐,強忍著不哭出聲來,誰哭了都動容,兩位總工又陪著哭了一場。
蘇聯專家看了炸燬的廠房和裝置之後,流著眼淚說道:“沒想到中國工人階級用這麼落後的裝置生產出這麼好的產品,而在我們國家,同期建設的同類工廠已經改造了8次,我們已經用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