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部分(第2/4 頁)
二月七號,東星集團下屬子公司東星視聽裝置與濱城電錶儀器廠和濱城照相機廠,三家企業,在北方大廈酒店在省計委副主任/經濟開發區領導小組組長王光美的見證下,共同簽署了合資協議,三方共同組建東星光學成像股份制有限公司,東星視聽裝置佔50%的股份,兩家企業分享另50%的股份。
電錶儀器廠的照相機分廠擁有的佔地面積1296平方米,建築面積3888平方米,生產面積1652平方米的廠房大樓和廠區,被併入了合資公司作為固定資產,分廠的600多名工人技術人員、幹部,進入了組建的新公司;
原濱城照相機廠同樣是生產相機的企業,他們有佔地達3。28萬平方米的廠區,6000多平方米的廠房、數百臺裝置和上千名工人、技術人員、幹部,被整體性的併入新公司,分散在兩個市區18個生產網點的部門,進行了搬遷合併。
有的在別的企業單位裡佔據的生產車間,是當初相機廠建設中市裡一紙命令劃歸過來的。
林強生承諾,等新工廠建設完成後,這些網點都還給原廠,這也贏得了這些企業單位的不少好感。
這些企業又都紛紛來找林強生,請求與新公司繼續合作,原來他們大多都是照相機廠的合作方,與相機生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要不然當初市裡也不會把這些單位分出一些車間和照相機廠合併。
對待這些合作請求,林強生十分歡迎,畢竟一個相機1300多個零件,也不可能全由自己生產,那樣太累,還不如把一些配件外包出去,走現代化的大分工模式,讓自己的相機生產專業化,專注的提升技術和品質!
新公司將在經濟開發區建立上萬平方米的廠房,數萬平方米的廠區,預計新廠在3月初可以開始動工興建,用最快的時間建設完成,最好的標準建成新的相機生產車間,保證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創造效益。
而在建設新廠的這段時間內,電錶儀器廠的照相機分廠繼續進行孔雀牌單反相機的生產,今年這個廠有望突破萬架相機的產量,不能打亂生產。
林強生馬上給這個廠的技術部門撥款了上百萬的技改資金,下達任務,繼續對相機技術進行改進,對穩定性、外觀、快門速度不穩、曝光陰影和鏡頭等部分進行繼續開發,升級換代。
說實話,孔雀相機拿到手裡,給林強生的第一印象就是外觀不是很好,拿在手中有些鬆散的感覺,一點也不像萊卡和佳能、尼康、索尼等相機那樣有瓷實的感覺,儘管傳說中它很結實,但林強生也沒摔過啊!
尤其是在這款DF1型相機正面的商標字型,漢字+英文的方式十分難看,字型也不規整,有的明顯能看出商標字型的印刷色溢了出來,商標字給人一種歪歪扭扭的感覺,極大的降低了對孔雀相機的印象,外觀品質差,給這款產品失了不少分!
而原濱城照相機廠的天鵝牌35PA型相機,存在更大的問題,由於成本高、檔次低、投資不足、改進困難等原因,林強生減少了這款產品的生產量,甚至計劃停止生產該產品,要不是市場缺少一款200元以下的低檔相機,他就真的命令停產了。
而現在市場上的海鷗、珠江,他們的高檔相機都能賣到500~800元左右,孔雀牌相機也在五百多元的水平上,林強生希望把這個品牌做大做強,提升檔次,兩個廠家實現品牌統一生產。
第五百九十四章東星光學成像
緊接著,林強生把原兩家企業的技術人員都組織到了一起,整合成了一個相機研究所。
這個所擁有相機研究技術人員將近60名,很多還是一線的技術熟手、老師傅,過去的那些年,中國的相機業也正是這些人挑起了大梁!
還有不少技術一流的退休人員,也被重新請出山,來共同研究怎麼樣才能讓相機高檔化,這是個大問題!
七點多鐘,正是工人們上班的點,一輛寬大的黑色賓士轎車開進了照相機分廠的大門,悅耳的滴滴聲提醒著人們,有重要人物來了。
廠門前的工人們竊竊私語,他們知道,集團董事長林強生大駕光臨了,這個標誌性的賓士轎車就是他的座駕,“黑01·11111”黑色的外企車牌十分好認。
“按照合資公司的叫法,我們該管廠長叫老闆了吧!”工人中有人說道。
附近的職工們都默不作聲,很多人加快了腳步若有所思的走進了各自的車間,雖然工人們沉默著,但他們的內心卻是紛亂的,此時的廠中各種小道訊息已經滿天飛,人們紛紛猜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