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部分(第4/4 頁)
做得再好可能也沒有原班人馬乾得好。
戴爾公司最終還是從矽谷搬到了德克薩斯州的朗德羅克,確實降低了很多的運營成本。
戴爾公司已經佔據了美國個人電腦市場的25%左右的市場份額,率先在業內採用了機海戰術,為客戶提供全系列訂製機型,各種各樣的配置五花八門,異常豐富,絕對能為更年齡層和收入的消費者提供適合自己的配置,而且還不讓消費者覺得該品牌售賣低端產品,而感覺檔次低。
機海戰術也一戰成名,被視為市場競爭的經典案例載入各大學的營銷教程。
邁克爾·戴爾出任了這家公司的總裁職位,年紀輕輕的戴爾是個勤奮的青年,精力旺盛體力充沛,在擔任戴爾公司總裁的間隙還不忘發展他自己的小公司,一家專門銷售高配置組裝機的小電腦品牌。
這家公司的市場份額也被進一步看好,邁克爾戴爾的小公司註定只能成為配角了,他無奈的和林強生簽訂了一份長期契約,也把大部分精力專注的用於發展這家個人計算機巨頭的身上。
兩家電腦巨頭級公司就佔據美國個人計算機一半的市場份額,這兩個品牌的計算機產品在家庭和校園的佔有率相當高。
而另一半市場則被IBM、蘋果這樣的巨頭和眾多的小電腦商佔據著,其中IBM是絕對的霸主,它與政府及大型企業的關係非常雄厚,儘管康柏和戴爾正在逐步蠶食這塊的市場,但還是比不了數十年曆史的藍色巨人!
而雜牌電腦廠商的競爭就更加激烈了,例如林強生的奔騰電腦公司也淪落成為了這支隊伍的一員,其他的像夏普電腦、富士通、東芝這樣的日本廠商和眾多美國本土的IBMPC克隆機,還有臺灣電腦商也參與了其中,進行著四方混戰。
PC市場在80年代迅速擴張,美國就是在這一時期普及了電腦,完成了資訊化建設。
對於奔騰電腦公司的衰落,林強生也看得很開,當初對這家公司的定位就是低端市場。而新一代的山寨電腦公司風起雲湧,各領風騷三五年。作家梅里爾·查普曼曾這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