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部分(第2/4 頁)
第六百七十二章高投入高標準
雷克薩斯工廠的設計,還借鑑了蘭博基尼的理念和技術標準,林強生在工廠和裝置的投入上不惜血本。
裝置、管理和工裝包括模具、夾具等,是提高整車製造工藝水平的三大法寶!
其中,裝置的穩定性和精度是前提和基礎。為此,工廠採用的裝置都是國外的高階品牌。
雷克薩斯的車身結構複雜,為保證實現最強車身剛度,全車焊點5700多個,超過德系車企同級別車的水平,且大量採用270兆帕以上的高張力鋼板和雙面鍍鋅板,普通焊鉗根本達不到技術要求,只能選用昂貴的德國尼瑪克焊鉗。
而且還採購了一條通用電氣製造的自動化高速衝壓生產線,按要求它整合了瑞士古德兒的雙臂橫杆式傳送機構,最高連續衝次可達15次/分鐘,這條線也將使得雷克薩斯轎車的生產節奏狠狠的提高了兩個層級,速度不但上來了,而且質量和品質還能夠提高不少。
原計劃這家工廠年產3萬輛轎車,但是林強生的想法跟不上技術進步,他發現如果按照一切都是最先進理念的建造方式,這家工廠的年產量提高個三四倍也是有可能的,否則就浪費了它的產能。
這樣原計劃被推翻,工廠按照10萬輛的產能重新規劃,相應的各供貨的裝置製造商也更容易調配了。
很快,東星物產北美公司進駐了當地,這家建築公司的大部分工人都是從國內出來的,林強生一直在千方百計的向世界各地輸出勞工,這一塊也是個大產業,如果中國人不做就讓菲律賓人做起來了。
菲律賓的海外勞工每年向國內匯款多達70億美元,菲律賓船員、建築工人等都相當受海外歡迎。
與菲律賓的各種組織相比,中國的海外勞工市場非常混亂,東星現在就開始做這一塊市場,每年的利潤也相當可觀。當然,林強生是絕對不輸出女傭的,還是讓給菲律賓人來做吧。
新工廠在基諾沙的郊外拔地而起,有著勤勞肯幹的國內勞工參與,也讓美國人見識了一把什麼叫“深。圳速度”,半個月新工廠的廠房就建起來了,25天后車間之內就可以進裝置了,這樣的速度也讓不少美國人感到驚訝不已,他們紛紛駕駛車輛趕到郊區,沒事就過來看熱鬧。
這種情況也讓東星物產北美公司的總經理很不安,他怕引起美國人的一些不好的聯想,美國的建築工人協會可是非常強大的,他們一定不希望華人來搶飯碗。
林強生知道後,連忙讓把整個工廠都用灰色的巨網圍了起來,以阻擋縣民們的窺探,這樣掃興的舉動也讓本地民眾們相當的不滿,一個看熱鬧的機會就這樣讓人給破壞殆盡。
從此基諾沙的縣民們就給這家建築公司起了個綽號,叫做巨網公司,隨著東星物產公司的壯大,這個名號也越來越響亮!
新員工都需要嚴格的培訓,經過初步篩選,從3000名員工當中挑出了1100名工人,他們都要在臨時培訓中心,精心聽取老員工給予的,關於技能、工作,甚至是為人處世等各方面的“訓誡”。
這些工齡比新員工年齡還要長的老員工,是林強生從獵頭公司那裡蒐集來的,他們當中有美國三大汽車巨頭的員工,有德國賓士寶馬大眾保時捷的員工,還有著日本豐田本田的,都是退了休的老工人,林強生花巨資要求他們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工作經驗傳授出來,當然,這是個大工程,這些人的經驗也不只是能用在這一家工廠上,將來要用在他更多的產業之中去。
林強生對西方的技術傳承始終不瞭解,在中國人看來技術經驗不是教出來的,是幹出來的,需要個長時間的過程,但是在西方尤其是美國,這種想法卻並不適用在這裡,這裡的技術經驗可以教出來,歐美人把技術問題每個細節都研究透,研究明白,然後發展下去,這是令人很恐懼的!
這上百名老工人,會在兩個月的時間把自己各方面的經驗傳授給新人,相對而言這些選撥出來的新人都是年輕人。
之後,新員工將在各自的崗位上再次接受職業和技術教育。公司要求他們實踐一小時後聚集到一起交流操作心得,如此反覆直到能夠獨立完成任意一道工序,在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的一段時間裡他們還會回到培訓中心進行“充電”,如此迴圈,這段被稱為刻苦訓練期的時間一直會持續5年。
不同崗位的新員工培訓內容各不相同,比如負責操作縫紉機完成儀表臺縫線縫合的新工人,會著重訓練左右手的協排程。具體訓練方法就是,用非慣用手在90秒內完成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