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修個bug(第2/3 頁)
。
當天晚上他屋裡就沒怎麼聽見蚊蠅聲,院子裡花木下飛舞的小蟲子也見少,轉天一早起來,花底樹蔭都是蟲屍。唯一的缺點就是灑藥太多,院子裡滿是清涼刺激中混雜著微腥的藥味,花木都燻得蔫蔫的。
跟他同住一院的桓小師兄也燻得蔫蔫的,掩著鼻子求他以後別灑那麼多藥。宋時從善如流,剩下的藥都往自己屋裡灑,在殺蟲劑富有安全感的氣味中背下了這三篇文章。
這是他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兩個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大步!
為了促進原世界對這個時代的瞭解,為了推動本時空科技文化發展,宋時毅然深入到桓家少年子弟當中,跟著他們踢球打彈、射覆猜枚、投壺射箭、上樹翻牆……親身體驗小學生日常生活,投出了一篇又一篇充滿真實感的稿件。
到後來桓先生病逝,他跟著送葬了恩師,被桓家送出京城時,晉江帳戶裡已經攢了一百八十多元鉅款。
回到家裡安頓下來後,宋時立刻購買了蒸餾法提煉精油、酒精和手工制皂技術的相關論文,讓人按著論文裡的簡圖定製蒸餾器,然後指揮家人炮製薄荷油、川楝油、茴香精油和雞血藤皂片等高階殺蟲劑。
他是家裡的幼子,本來就受寵,父兄又敬畏桓先生是個御史,以為他那殺蟲劑是桓府傳來的私家香露,不僅沒人管他,反倒覺著他這是學著了名家雅士的風雅趣味,就這麼由著他折騰得滿院子殺蟲劑味。
不光宋家,滿衚衕都快沒蚊蟲了。
左鄰右舍、來到宋家的客人都被宋時這御史弟子的身份和殺蟲劑的效果折服,向他們家討要了小瓶的精油,出門灑在身上。遇有人問起,便跟人炫耀說這是御史弟子親手調製,京裡翰林府傳出來的辟惡香露。
這花露的味道其實說不上好,可凡是用上的、聞見的人,聽說了它的來頭,都要捏著鼻子誇香氣清遠高雅,不同俗流。
宋時卻不敢隨便借桓府的名頭,只含糊說是京裡一個賣香藥的老道士賣給他的——要是有人問京裡怎麼沒有,那就是道士只賣有緣人,賣給他之後就走了。
宋舉人父子這才知道香露方子不是桓家的,而是兒子花錢買來的。既是這樣,那這方子就是他們宋家的,也可以多做些花露拿去送人甚至賣錢了。
鄭朝延習了宋人的經商風俗,並不把商人地位看得特別低人,宋家這樣的書香門第名下也有幾個商鋪,有投身來的管家、掌櫃經營。宋舉人便在鄉下一處莊子上建了作坊蒸煉植物精油,改名“太霄辟惡香露”,拿到店鋪裡出售。
這種香露賣得極貴,一小瓶就要十兩銀子,仍是有不少文人鄉宦衝著“御史弟子親調”的名頭掏錢來買。其中薄荷油最受歡迎——因其既能驅蚊蟲又能提神醒腦,如今正是炎炎夏日,讀書時在太陽穴塗上幾滴薄荷露,便叫人神清氣爽,心竅大開。
宋家兩位兄長更是奢侈到拿薄荷露當花露水搽的地步,一夏天都沒苦夏,讀書作文時都覺精神百輩。這一年正好輪上秋試,兩人清清爽爽地上京,精精神神地應考,八月下旬秋試放榜,宋大爺宋曉竟取中了第一百三十名舉人。
宋家上下同慶,喜氣洋洋,宋時趁機採訪哥哥們的舉試經驗,對照晉江網上的論文題目考慮自己的新選題。
二爺宋昀雖然落了榜,也不覺失落,還能反過來開玩笑安慰家人:“我以前取不中,是缺了指點我文章的人,往後家裡有兩位舉人指點我,我還有什麼中不了的?再說,我慢這一步,等明後年官兒中了秀才,我們兄弟一道上京,同榜取中,也是一段佳話麼。”
三兄弟和樂融融地暢想著將來的考試,老父宋舉人看著他們年輕氣盛的面龐,卻有所觸動,悄悄做了個決定:
他不想再考進士了。
他已經是坐五望六的年紀,大兒子已經中了舉,二兒子的火候也差不多,連最小的小兒子前程也有指望了,他還跟孩子們一起擠在考場裡作什麼?就是他真能考取了,五六十歲的人,朝廷還能大用他嗎?
他決定以舉人身份選官——哪怕只能做一任教諭,教出幾個有才德的學生,也好過自己這輩子空耗在科場間,一事無成。
宋舉人卻是個極執拗的人,當初要考試就一考三四十年,如今說選官立刻又要選官,連轉年的春闈都不考了。重陽節後,他便趁著天高氣爽,親帶著家人上京,到吏部投供挨選。宋家一行人帶了四五百兩銀子往吏部上下打點,又有宋大哥走了鄉試座師的路子,那主事便用心替他籌劃,叫他應遠方選。如此不用在吏部挨次序,當月便點了一任廣西容縣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