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第2/3 頁)
科的考卷!
到時候還怕全國各地建不起大學,考不起全國聯考來?還怕小學生們不學數理化?
到那時候,能有大量有科學素養的學者,工廠、現代化農業興盛起來,一般人都吃穿不愁,能送得起孩子讀書……這樣的世界和後世能有多大區別?
起碼得跨越個五百年曆史程序吧?
莫說學生們喜極而泣,連老師們都激動得難以自持,竟要靠著緊緊握著對方的手來保持冷靜,上前替弟子和天下儒生謝聖恩。
兩名內官極有眼色地上前扶起他們,笑著說:“這些學生還該多謝恩師,幸有兩位大人不肯私藏,將這保國□□的本事教給他們,不然他們也難擎受這份恩典。”
一旁激動的學生們叫他點醒,又哭又笑地來謝皇恩、師恩,半晌才將收拾好心緒。此時吉安府已排下宴席,唐知府同府中眾官員作陪,筵請這幾位傳旨天使,並與兩位侯爺和他們學生慶賀。
內官們在桓宋二人面前竟毫無架子,一面勸酒一面轉述宮中和朝臣如何誇讚他們,又力勸他們早些還京:“咱們到天津下了海船,有一趟太子殿下特地命人預備的小火車專門接送二位侯爺和令弟子——”
王太監只怕他們數年不回京,沒聽過“火車”這名兒,又向他們解釋:“這車說起來有些嚇人,其實正是拿蒸汽機帶著輪子跑的大鐵車,因它車裡燒著大爐子,頭上終日冒煙,得聖上賜了“火車”的御名。”
宋時太聽說過了。
不光在去年聽他老父親信裡說了,打他上輩子懂事時就聽說了呢。他師兄稍晚了二十年,也早就從晉江文獻裡看過了火車、汽車、大摩托的原理和構造。
想不到穿越五百多年,換了一個王朝,蒸汽列車還是註定了要叫火車。
宋時為這奇妙的緣分笑了笑,謝過太子殿下苦心安排,卻不肯立刻回京:“方蒙聖上厚恩,太子關愛,不敢空手還京。”
他們從井岡山下泥土中發現了一種能治水稻傳染病的菌類,正待粹取成藥,不可離人。此藥約一月左右便可得,請天使先一步回京報信,容他們稍晚幾日還京,到時候還要再獻良藥,令天下稻麥不受紋枯病之害,江南糧產還再增一半兒。
京畿出身的太監和不曾親手耕田的進士自然不知道什麼叫紋枯病,但聽說他二人於農事上又有新成就,也替他們,替朝廷和天下農戶高興。
管他是什麼病,反正宋三元能治,以後糧食又該更富足了!
虧得京師離著瓊州海島有數千裡之遙,訊息傳遞得慢些,他們來時正趕上兩位皇親發現了這樣的良藥。若是他們提前接了皇親們還京,他二人到不了江西,只怕就要錯過這救荒的良藥了!
這下倒好,兩位大人荷聖恩而還京,進京時又奉上能治稻麥病的良藥報答皇恩,豈不又是一樁足以傳世的佳話?
養心殿王總管當場決斷:“咱家全聽兩位侯爺吩咐。請兩位上疏朝廷,咱家選個中官與……”
“於大人?”王太監看向傳旨的禮部官員們,請他們也挑個人回去報信。
禮部這些文人卻是對治水稻病害的良藥比回去傳信,在聖上面前得好處的興致更強,商議一陣才選出了員外郎周博,與管事太監張公公回京報信。
回去報信也不能空手而歸,總要有些能安聖上與太子之心的東西。
兩位皇親親自領著欽差們又往實驗室參觀了一回。
眾官初到時僅浮光掠影地一瞥,看了看實驗室的臺子和人罷了,這回卻是被宋院長請進菌種儲存室,桓院士親自拿出菌種,當面實驗講解。
他們親眼看見了封存在培養皿中的水稻紋枯病菌絲,和成熟後小小的褐色菌核,並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了其結構。
這些病菌是從得了紋枯病的水稻上取下黑斑組織,在實驗室中培養出來的。
桓院士對著紋枯病菌給眾人講解,宋院長就用他拍過無數次風景和愛人的穩定雙手託著相機拍攝下一張張圖片,準備讓使者呈遞到御前。
這麼細小的,在顯微鏡下都微若無物的東西,竟能造成連片水稻生出黑斑,莖葉枯萎,不結谷實……
來參觀的天使又是震撼又是厭恨,不禁離培養皿遠了幾步,不肯多看。
此菌禍害甚重,好在宋桓兩位院長已經找到了剋制它們的放線菌。
兩人當面給欽差們做了一遍井岡黴素抗菌實驗,從頭到尾拍下照片,讓他們親眼看著井岡黴素如何剋制紋枯病菌。
可惜不能請天使們親眼一睹此藥下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