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第1/2 頁)
一道聖旨,齊王便成了大將軍王, 其餘諸將也有加銜、加俸, 京裡還拉來了御賜的金銀酒餚, 足酬他們這場戰功。
可隨著聖旨來的不光有封賞, 還有一道就地安頓內附虜部的難題。
據說是三位閣老建言, 要將虜部如同關內百姓般安置起來, 而不像前朝那樣給劃定草原,以為邊外戍衛。
——閣老們的意思, 如今西北未靖, 放這些牧民在關外草場遊蕩, 萬一滲進了虜寇探子, 或是這些人又興反叛之心, 容易壞了西征大局。
再者這一部不過數千老幼, 光居住佔不了多大地方。給他們蓋起房舍, 再於附近建個漢中經濟園那樣的工坊區,叫他們在彼處做工換錢, 從關內買糧食布匹, 足以維持這些人的生計了。
那空下來的大好草場, 不久便要有太僕寺少卿來劃建馬場,給大鄭騎兵養出萬千良駒來。
三位閣老這般打算,聖上也覺得好,便把這安置邊民的重任交給了次子。
這安民之政,幾位將軍都不大擅長,便將目光聚向齊王與楊監軍:“殿下在京時參辦過經濟園, 管過干係著滿城百姓生計的大業,想來這些小事隨手便可安排的。楊大人又與漢中府交好,涼城有什麼缺的東西,大人去一封信不就跟宋知府要來了?”
楊榮捋著清須,微微頷首:“我在榆林、延綏等地建石油廠,便是宋知府派人看著建起來的。他們都不用磚石泥土,而是以竹筋水泥預先砌成板子,到建房時用竹棍串起來,澆上水泥,轉眼便是一間敞闊的水泥房。”
這房子蓋得既快又便捷,只是聽說不能長久,幾十年以後就要加固、要重建。不過這些牧民長年住的是低矮透風的帳篷,給他們蓋了保暖的水泥房,只怕將來叫他們搬走都不捨得了。
幾位將軍都笑:“可不是,在草原上住了這幾個月帳篷,能住進涼城的磚房裡,睡著火炕,便覺得房子又幹淨又闊大,比前些日子在帳中圍著火盆而坐,直如天上地下了。”
先給他們安置進正經房舍裡,再有逐日領錢領吃食的地方,人心就定了。將來到這房子能壞的時候,只怕這歸附的邊民早過得和漢中一般富庶了,還怕翻建房子麼?
說起興工業,給這些人安排工作,眾人倒都十分有信心:“有齊王殿下在,不過易事爾。”
唯有齊王自己知道自己當年辦礦山時搭進去了多少銀子,那銀子不光是他王府裡,連他母妃和外祖都跟著往裡搭人搭銀子。
那還是在京裡,他至少知道礦山在哪兒。如今在這邊外軍鎮,滿目草原的地方,他從哪兒挖個煤礦、石料礦出來?
指著他還不如指望楊監軍,把這些人都挪到榆林挖火油去。
齊王向來心思堅定,雖然眾人都把他捧成了濟世安民的賢王,他自己卻還把持得住,回去就給父皇寫請辭摺子,又給遠在漢中的皇兄寫信,請他派人來安置這部牧民。
反正他是“大將軍王”,只管打仗就夠了,別的就是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姚郎中將齊王與眾人書信謹慎地收進懷裡,帶著侍衛急匆匆奔向漢中。
比起天寒地凍的涼城,漢中此時卻已有了幾分春天的氣息。田間新草未綠,但房間屋後總會斜插出幾枝臘梅;透過富庶人家的玻璃窗,卻能看見一盆盆金盞銀臺的水仙、清幽雅緻的蘭花,舒著碧葉開在窗臺上。
到得周王府中,這春意便更濃了。
不光有庭間寒梅、案頭盆花。姚天使宣旨、分信之後,留下陪周王用膳時,席間上的更都是冬季難得的蔬菜,清鮮無比——
哪怕在京城裡,這個天氣也未必吃得著這麼多新鮮菜蔬。
姚郎中吃得驚豔,感嘆道:“漢中這土地真與別處不同,難怪能種出這樣多祥瑞來。”
周王笑道:“這也不是土地不同,又有暖房,更兼我們這裡宋知府擅長農桑,所以冬天也種得出各色菜蔬。”
宋時在桌上做陪客,聞言趕忙謙虛:“這都是前人的經驗,我不過擅於總結罷了。”這輩子不要提,他上輩出生時,這些發明化肥、農藥的專家都已是前人了。
姚郎中笑道:“是了,下官只顧著楊大人要我託付宋大人,幫他們想些舉措安置內附的韃靼部民之事,一時竟忘了桓大人當年代宋知府獻嘉禾的場面——”
那時是周王在殿上指揮,桓御史親自開啟箱子,取出了整整一箱的祥瑞給人看!
一箱!
他在京為官數年,見過的祥瑞加在一起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