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小明王死了(第1/2 頁)
濟寧是元廷和義軍重要拉扯線,時而歸韓宋,時而歸張士誠,朱元璋攻打江北地的時候,也短暫佔領。 朱元璋全力攻打張士誠之計,濟寧於被元廷佔有。 一場野戰下來,常黑子的威名把守將的肝膽都震碎了,濟寧不戰而降,又復歸朱元璋。 濟寧之戰後,徐達、常遇春兵分兩路。 常遇春領兵十萬進攻東平,攻打山東外線,徐達領兵十五萬,進軍山東內線,攻打沂州、益都。 雙方約定在濟南會師,大軍在山東地區走上一圈,整個山東盡數可以平定。 常遇春愈戰愈勇,在東平又和元將馮德交手。 東平是今山東聊城,有江北水城之稱。 和濟寧一樣,屬於魯西平原,是華北平原一部分。 由於地勢平坦,且沒有大山大河,適合野戰,尤其是騎兵作戰,所以韓宋義軍很難到達這裡。 就算到了這裡,由於後方有元軍的牽制,截斷義軍糧道,所以義軍很難取得戰果。 馮德打退了韓宋的北伐大軍,就自認為是名將,加上他手下還有十萬精銳,所以就要和常遇春野戰。 手下謀士勸諫道:“將軍,賊兵挾大勝餘威,士氣正盛,我軍不可迎戰。應該堅壁清野,待其糧草用盡,不戰自退。我軍乘勢追擊,可大獲全勝。” 這應該說是一個好的建議,自古以來,打的就是軍需糧草,只要軍需一斷,縱你有幾十萬大軍也都餓死。 馮德卻拒絕了他的建議,“正是因為敵軍屢戰屢勝,志高意滿,所以我軍才要迎頭暴擊,不然他還以為我們元軍怕了他!兵法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賊軍屢戰屢勝,是該到敗亡的時候了。敵軍長途奔襲,遠道而來,我軍以逸待勞,焉有不勝的道理?” 馮德如此說,手下人都懵逼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那是一場戰役,不是這種長時間的戰鬥。 人老朱家平陳友諒、克張士誠、降服方國珍,你看他有衰竭的跡象嗎? 他說出這種話來,可見其不知兵,他是如何做到大將軍的? “可是將軍···” “哎,不要說了。不要說了,傳令三軍在城南開拓地佈陣。常遇春那廝不來則已,他來了我就叫他有來無回。” 手下將領聽說,心裡暗暗叫苦:怎麼碰上這主? 一會開戰,我軍有利便罷,萬一我軍不利,趕緊撒歡子跑吧。 還沒有開戰,將領們就離心離德,為自己後事打算,這仗還怎麼打? 這一場大戰,馮德十萬元軍對抗十萬北伐軍。 常遇春身先士卒,帶著長矛軍直衝馮德左軍。 由於馮德是漢人,手下沒有騎兵,只能靠弓箭抵擋吳軍的衝鋒。 滿天的箭雨射來,妄圖把長矛軍射成刺蝟。 長矛軍雖然精銳,但是卻也無法度過箭雨。 騎兵對步兵的優勢,一是機動靈活,一是速度。 看著常遇春的騎兵逡巡不前,馮德自以為得計的時候,大將薛顯卻帶領少股騎兵,去踢封地的屁股,抄了他中軍營的後路。 後路被抄,馮德軍頓時大亂。 常遇春見狀率領長矛軍直衝左軍大營,左右衝突,長槍所到之處,見人就捅。 馮德軍再也抵擋不住,敗下陣來,他自己也成了吳軍的刀下亡魂。 吳軍長驅直入,一舉攻克東平府。 馮德也算是實現了當初的諾言,讓常遇春有來無回。 他不僅沒有回去,反而是抄馮德老家,奔濟南去了。 常遇春勇猛,徐達比他還要勇猛,他要去沂州收拾叛將王宣、王益父子。 王宣、王益父子是山東地區的豪強地主,當初義軍烽煙四起,元廷無力抵抗。 脫脫相國就向元主建議,靠地主武裝來對抗起義,河南的李察罕、王保保父子,山東的王宣父子,陝西的李思齊就在這時候順勢而起。 這無疑是飲鴆止渴,叛軍沒有鎮壓住,反而使北方割據成若干勢力。 他們相互之間做的最多的是爭權奪利,相互攻伐。 王宣父子和孛羅帖木兒一樣,就是這種地主武裝,目光短淺,只知道自己的利益,有奶就是娘。 當初徐達在江北一路攻城掠地,攻克濟寧,威逼沂州。 王宣、王益父子被逼無奈,不得已投降大明。 不曾想,徐達大軍一退,他居然又反叛,引來朱元璋一頓數落。 徐達雖然是厚道人,可也是有仇必報,所以分兵的時候,他選擇山路崎嶇的山東丘陵,把平原地區交給喜歡搶人頭的徐達。 沂州一戰,王宣父子還想依託城池固守,以保全他們王家的富貴。 可是明軍這次是有備而來,帶了大量的攻城器械,雲梯、攻城車一應俱備。 沂州的老百姓都不願意跟著王家父子守城,繼續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所以士氣極為低迷。 相反徐達這人平日裡愛士卒,和士兵們同甘共苦,士兵們都樂意為老徐效死。 聽說這是為大將軍報仇,小夥子們就像是打了雞血一樣,冒著箭雨前進。 只一日,就攻下了王宣父子自詡固若金湯的沂州城。 王宣背叛了朱元璋、徐達,他兒子王益也背叛了他。 在關鍵時刻,王益開啟城門,帶上一車金銀細軟,逃